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心,礼仪完备有什么用?人如果没有仁心,钟鼓交响有什么用?”

“礼”、“乐”、“仁”,《论语》中的高频词,时常出现,是《论语》的核心内容和反复讨论的主题。我们提前讨论这一章,是因为最近北京、上海的两个博物馆都在做儒家文化主题展,展品中礼器、乐器是重要一部分,而其实礼乐即整个展览的主题,但主题背后孔子最核心的理念,仁,很难用实物形式展出,可在孔子的理念里,仁又是推动礼乐的核心原动力。所以将这章提前,以便没有读过《论语》的朋友稍作了解,然后再去看展,可能会更有心得。

本章用两个反问,启发我们思考仁与礼乐的关系。

礼字五行属什么_《礼》_礼县

礼、乐,都是外在的,能看可听。礼的目的是建立秩序,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行为举止,得体恰当。孔子继承的周礼,具体来说删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都是周礼的组成部分,合在一起是一整套国家制度大全,各种具体操作指南,也是孔子上课的教材,所以他的弟子才能“学而优则仕”。

乐的作用是调和情志,追求和谐,让礼能更顺畅地执行,让仁心得到更好地抒发,人心感受到礼背后的教化意义,也提醒人们遵照礼制规定,不能只顾抒情而不自已。

举例来说,奥运会颁奖礼,当国歌响起的一刻,运动员热泪盈眶,过往种种涌上心头,化作无法抑制的情感喷涌而出,而也因为是国歌,自带的庄严感和当时万众瞩目的场合下,运动员还要控制自己,不能放声痛哭。另外设想一下,如果是九一八纪念活动,配以《松花江上》,这首以东北妇女哭坟声为灵感的歌曲,会带出不一样的泪水。再换一个场景,由莫扎特变奏曲演变而来的《小星星》,听感又完全不同。

这就是乐所发挥的调和人心,让内心与礼和谐统一的作用。

而仁呢?仁是内在于人的真情实感,可以简称为仁爱,是一种生机与能量,就像包裹在坚实果核内的柔嫩果仁,虽然从外面看不见,但却是万物生长的源头与动力。仁要求先爱己,再推己及人,去爱人,乃至爱天下,为万民开太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仁人,是对人的最高评价,在孔子心目中,恐怕只有颜回够资格。

只有爱心,还不是仁。仁者需够强,并非外表的强,而是内心的强,就像种子的力量,无畏风雨也要生长。否则过于柔弱,如何治国平天下呢?周游列国陈蔡绝粮之际,孔子问弟子如何评价眼前的形势,子路、子贡两位优秀弟子的回答都差强人意,一个说是我们的修养还没到位,一个说老师你的境界太高了,人家够不着,你不妨稍稍降低身段,只有颜回对夫子大道的信心与坚定最让老师认可。

礼、乐,孔子承自周礼。仁,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之下作出的思考,夫子一生奔走,就是希望通过诸侯的认可及影响力,唤起社会的仁心,重新回归礼制大同。

仁先礼后,仁内礼外,礼以表敬,乐以致和,礼、乐都是仁的表达。内在先有敬,方能礼待他人;内在先有情,方才以乐抒怀,歌之舞之。

《论语》八佾第三,集中讨论了礼乐问题,以孔子与诸侯、卿大夫、弟子们的对话,从不同情境、不同角度论述礼乐问题。

链接:文中提到的两个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上海闵行区博物馆,“子曰–孔子文化主题展”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