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高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了。

它虽然只有不到1%的排片率,但豆瓣开分高达8.4,南开大学的校友会甚至计划包场150余场,以此致敬纪录片里的“叶先生”。

“叶先生”究竟是谁?

诗词爱好者对她的名字一定不陌生。

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女学者;

她的学生,有席慕蓉、蒋勋、白先勇、白润德……当之无愧是“教授中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董卿曾说: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她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虽然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这位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先生,就是叶嘉莹。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今年,叶嘉莹先生已有96岁高龄了。

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如今她在无数荣耀加身背后,有着怎样一个饱经磨难的灵魂。

少年永别慈母,中年痛失爱女,一生婚姻不幸,半世四海飘零……

这样经历的任何一段放在普通人身上,都足以将人击垮。

究竟是什么,能让她趟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姿态依然轻盈、动人?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嘉人懿行,莹润如玉。

曾有人从姓名中解构出叶嘉莹的命运,说她柔韧如水,受到外界束缚时,可以暂囿于杯中,解脱无拘时,亦可如大江大河,波涛滚滚,一往无前。

作为“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宗亲,叶嘉莹与诗词相依共渡的一生,似乎早已在冥冥中注定了。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在4、5岁的年纪里,很多孩子还在玩过家家,读书、写字、吟诵诗句,已经成为了叶嘉莹的日常。

没有玩伴的日子虽然孤独,但她从不感到寂寞。

意到兴起时,窗前几抹修竹,塘中几瓣睡莲,都可以让她产生诗意的联想。

“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

那些曾经读过的、吟出的字字句句,已悄然在叶嘉莹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浸染着她的生命,也滋养着她的灵魂。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

然而,四合院里平静的时光,很快就被炮火声击碎了。

叶嘉莹13岁那年,北平沦陷,每天长安街上回荡的枪炮轰鸣声、日本军歌声,成了沦陷区百姓最屈辱的回忆。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还有什么比国破家亡,更能让人感到悲愤和苍凉?

叶嘉莹还没有缓过神来,随之而来的一件事,又给了她当头一击。

她的母亲肿瘤手术失败,在回家的火车上,不幸因伤口恶化永远离开了人世。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再次见到母亲时,叶嘉莹恸哭失声: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看着冰冷的钉子“铿铿”地钉进棺材板,叶嘉莹第一次对生死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对于叶嘉莹来说,年少丧母,其实只是她一生磨难的开始。

幸而,上天给她安排了一位至暗时刻中的“引路人”——顾随。

顾随何许人也?

他是叶嘉莹大学的古典文学老师,也是公认的大师级别哲人巨匠,在诗词、韵文、杂剧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与很多老师不同,顾随讲课以随性感发为主,兼以丰富的引申和妙理,让学子们听得酣畅淋漓。

自从听了顾先生的课,叶嘉莹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困在黑屋子里许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叶嘉莹从此爱上了古诗词,在大学期间,她选修了顾先生的所有课程,并记下了整整8大本笔记。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

村上春树曾说:

“无论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对于叶嘉莹来说,诗词中的巧思和美感,就是她的微光。

课余时间,她常与顾先生诗词唱和,相互切磋鉴赏。

顾随十分器重这位才情极高的学生,他曾写信给叶嘉莹:

“这些年来,你听我的课最勤奋。如果说我有什么值得传下去的法门,那你应该都得到了。

但我并不希望你只是传承我的衣钵,我希望你能在我的法门之外,能够自己开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诗词之道,不囿自度,亦可度人;不囿自觉,亦可觉人。

老师的期待,让叶嘉莹隐隐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在那段醉心诗歌的岁月里,她的失去至亲的痛苦被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朦胧构想:

“我想要入世,为国家,为人类做一些事情。”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

本以为可以在讲台上从容度过一生,可命运的飓风却将她紧紧裹挟着,吹向了远方。

1948年,一个叫赵钟荪的国民党军人走进了叶嘉莹的生命。

他对叶嘉莹一见倾心,开展了猛烈攻势。

虽然叶嘉莹并不喜欢赵钟荪,但奈何他是中学老师的堂弟,怎能完全置之不理呢?

更何况,赵钟荪为了见她,三天两头地跑来北平,把工作都丢了。

叶嘉莹不愿让恩师为难,只得委身嫁给了赵钟荪。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然而,将就的婚姻,有何幸福可言?

年轻的叶嘉莹不会知道,她将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

迁居台湾后,赵钟荪因为国民党身份,在“白色恐怖”中被捕入狱。

叶嘉莹无依无靠,只能抱着4个月大的女儿逃难台南,靠教书维持生计。

乱世之中漂泊异乡,还要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这样的日子谈何容易?

好不容易熬到赵钟荪出狱,但叶嘉莹没料到,他的性格早已被牢狱生活扭曲得暴戾无比。

回来后,赵钟荪不愿工作,也不愿做家务,只会对妻子咆哮、责骂,以此显示做丈夫的权威。

生第二个孩子时,他听到又是个女儿,连看都不看一眼产床上的妻子,径直掉头走了。

之后他更是常拿生女为借口,出手家暴叶嘉莹。

“教书的工作极重,我每天下课回来,连每一次呼吸都有被掏空的一种隐痛……还要以未曾做好家事的负疚的心情,接受来自于夫权的需求和责怨。”

最难过的时候,叶嘉莹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关键时刻,还是诗歌救了她。

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莲实

“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这是叶嘉莹在无意中读到的诗,它的意思是:

世界上的人们各有不同的生活,也各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切莫责怪那些伤害你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不由自主之处。

充满禅意的诗句,让叶嘉莹逐渐想通了很多事。

不可否认,赵钟荪是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何尝不是个受害者呢?

“他受过的教育,就是以男子为中心,可事实上,他在社会上的能力又不能达到这一切,是社会的因素、和他生来性格上的因素造成的这种状况。”

明白了这一点,叶嘉莹便不再纠结于家庭矛盾,也渐渐从小我的情感中抽身了。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掬水月在手》的海报上有一句话:

“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什么是“弱德之美”?叶嘉莹解释道:

“弱德不是弱者。弱德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对于叶嘉莹来说,隐忍,并不代表消极以对。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她更多地把情感寄托在了诗词研究和教学上。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她每天看书到深夜,钻研至深时,甚至觉得王国维的精魂就在附近。

她的教学也日益精进,引人入胜的诗词讲解,常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1966年,叶嘉莹被邀请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不久后,她又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仅仅半年,就拿到了终身聘书。

“人生要有一种持守,不管落到什么地步,经历什么样的事情,你要有自己的持守,不能够失去自己。”

无论命运里有怎样的磨难,对叶嘉莹来说,有了诗词,便有了继续生活的信念和勇气。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2008年,赵钟荪去世,叶嘉莹以一诗赠别:

“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字里行间,已尽是释然。

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52岁时,叶嘉莹事业有成,一双女儿也已经长大成人,她本以为能安享晚年了。

然而上天对她的考验还远没有结束。

1976年,叶嘉莹去多伦多参加讲座,刚下飞机就收到噩耗——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罹难。

叶嘉莹一听,双眼一黑,几乎昏厥过去。

辛劳苦累大半生,为何老天对自己还是这么残忍?

万般悲痛下,叶嘉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写就了10首《哭女诗》。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回首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字字泣血,不忍卒读。

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很多人都曾被叶老诗词中的刻骨深情打动过,却鲜少有人能想到,这样的深刻背后,是用多少伤痛和苦难织就的。

1977年,叶嘉莹拖着满身心的沧桑,重回祖国任教。

在这里,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她先是受邀在北大教书,后来又去了南开、复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讲学。

“那时,教室,窗户上趴的都是人;阶梯教室,梯子上坐的都是人;连讲台旁边都是人,叶老要进去讲课都进不去。”

学生们的热情,点燃了叶嘉莹的“诗心”,她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教书。

“我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定居后,叶嘉莹毫无保留地开始了诗词报国之路。

她在南开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一半的退休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她坚持40多年奔走大江南北讲学、做报告,并连续出版了《迦陵文集》、《独陪明月看荷花》等著作,只为将古典诗词之美传达给下一代。

95岁时,她更是把3578万元巨款全部捐赠给祖国,用于支持传统文学研究——那是她的全部家产。

叶老曾说过,自己之所以如此热爱古诗词,其实是出于其中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

“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积蓄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自己在从中受益的同时,也希望能用微薄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万般困苦时,是诗词疗愈了她的内心,而文学式微时,她亦愿意穷极毕生所学,摆渡诗歌,也摆渡时代里一个个求真求美的灵魂。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诗词的浸润下,她像一颗历经沧桑的古莲子,又重新有了绽放和美丽的理由。

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莲实

《人民日报》曾评价叶嘉莹:

“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回首叶嘉莹人世度过的近百年光阴,她曾遭受过永别至亲的切肤之痛,也承受过常人无法想象飘零之苦。

但幸有诗词,陪她度过重重磨难,让她在无数个人生的低谷,找到人间值得的信念,和继续生活的勇气。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现在的叶老,仍过着一个人的独居生活,满架书本、纸笔翰墨,是她最亲近的伴侣。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孤独,但她却甘之如饴:

“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

莲实_如月车站莲实回来了吗_如月车站莲实死了么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

没有谁的人生不会历经坎坷,但那些有所热爱的人,总能用内心的充盈和内在的坚韧,抵过岁月漫长。

就像三毛曾说过的: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你找到自己的毕生所爱了吗?它能陪你走过最难的路。

. END .

【文| 竹西】

【编辑|淡淡翠 】

【排版 | 毛毛雨】

6年前那个因为“废话体”爆红网络的乌青,如今怎么样了?

那个曾经卧底黑砖窑救出30名智障奴工的记者,如今怎么样了?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