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沧桑,三位痴瓷之士跨越时空的阻隔在历代名瓷系列中相遇了。
明代项元汴,著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居住在浙江嘉兴。“少即英敏,博雅好古,绝意仕进”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当时风雅之士来嘉兴,必访项元汴,名画家文彭、文嘉(文徵明之子)等与项元汴交往尤密。
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闻其名,特赐玺书征他出来做官,不赴任。他精于鉴赏,辨别真赝,析及毫发,当时无人可比。翁同文曾说,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据《故宫书画录》共计四千六百余件,项元汴以一己私人之力,收藏量已达故宫半数。作为晚明一代收藏大家,项元汴“宿负嗜痂之癖,喜蓄宋元明之三朝佳器”,他不仅收藏瓷器,还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其著作《历代名瓷图谱》记录了他所见所藏的宋、元、明诸窑名瓷83件,并为之逐一图解,图施彩绘,区分类聚,勒成十册,这是中国刊刻最早的一部图谱类窑器专著。
该书于近代的流传经历,恰如当时命途多舛的国运。但幸运的是,它遇到了另一个痴瓷之士——来自英国的卜士礼,这份热忱才得以延续。
1868年1月,英国医生卜士礼,前往北京担任英国驻华使馆医师,并兼任京师同文馆医学教习。他在中国居住长达32年,期间不仅精通了中文,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艺术、钱币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论文。因为行医的便利,他还有机会进入王府深宅,观赏到许多西方人难得一见的中国古玩,卜士礼是琉璃厂的常客,也是金石学家的朋友,在晚清京士夫的帮助下研习金石学,在行医和交游中不断地摩习中国古物。他还利用假期在古老的中国进行自然博物和古迹的踏查,追究文献记载的相关考古学印证……
他三十余年在华生涯,“搜罗中国之美术品及美术品之书籍。涉猎泛览,见闻日广”。最终使卜士礼炼出了鉴赏中国美术品的独特眼力,使他具备了不同于前辈汉学家的中国美术视角。1900年退休后回到英国,此后出版了《中国美术》(Chinese Art,1905年-1906年)、《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1908年)、《中国陶瓷图说》(Description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1910年)等著作,并翻译了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先生的《历代名瓷图谱》。融入了卜士礼英文翻译的《历代名瓷图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消磨掉《历代名瓷图谱》的魅力,也没有淹没项元汴和卜士礼的热忱。当时间定格到21世纪,中国著名收藏家及美学专家王梦林教授与前两位痴瓷之士相会,并携手向世界展现他们对中国传统瓷器的热忱。王教授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与古瓷文化,凭借自身艺术素养在中国古瓷艺术及文化领域中研究探索,并具备国家注册古瓷器鉴定与评估师资格。当他偶然阅读到《历代名瓷图谱》,便深受启发,根据他自己一生对于美学及瓷器的研究形成基于历史传统,并超越前者的文化总结——包含着古韵及新姿的《历代名窑诗谱》。
书中根据窑口的规则,理顺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瓷器大国的雄雄风姿及中国文化的涓涓雅韵。同时作为资深中国古代瓷器鉴赏家,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古瓷器图文资料。
在书中,三位瓷痴淋漓尽致地展示和交流自己对瓷器和美学的热忱。
今天,《历代名瓷图谱》和《历代名窑诗谱》相遇,项元汴、卜士礼和王教授相遇,集结成历代名瓷系列,如诗如画般地展现中国传统瓷器之美。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