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慈 光 文 化
开 启 福 慧 生 活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当一个时代出现道德沦丧、人民惶惶不安的时候,个人如何生活以成就家道?如何做事才能利益天下?这就要谈谈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后汉书》里所讲到的名臣刘宽的故事吧。
宽以济世——乱世中的仁民爱物之道
东汉名臣刘宽是弘农华阴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潼关人。他是汉朝宗室,汉高祖长子刘肥的后代,高祖第十五代孙。为人非常有雅量,涵养深厚。
刘宽的父亲刘崎曾经是东汉的宰相,但是,由于东汉末年时期的政局很不稳定,他受到一些人的指责而被免职。史书没有为他作传,这些旧事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清楚的记录。
刘宽的母亲是弘农杨氏。杨氏以儒家的忠孝礼让教育子孙,培育出了名臣杨震。杨震拒不收受贿赂,劝行贿的人不要做这样昧着良心的事情,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行贿受贿没有人知道呢?」后来,刘宽长大为朝廷服务的时候,又与杨震的曾孙杨赐同朝为官。
刘宽因为有母亲的良好家教,又目睹父亲的经历,养成了「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的宽大胸襟,真是名如其人。这种宽和的胸襟和态度,在社会环境越来越混乱的东汉末年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感化了许许多多的乡党邻居。
有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遇见有人遗失了牛,就找上刘宽的车来辨认,硬说拉车的牛是他的。刘宽默默不言,也不争辩,随即下车,徒步回家。后来,牛主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亲自将牛送还,登门谢罪说:「我愧对长者,愿您处罚罪过。」刘宽和颜悦色地说:「世间相类似的东西,很容易认错。劳烦您送回来,还有什么好谢罪的呢?」邻里都佩服称赞他这种不与人计较的雅量。从此,人们就把刘宽下车的地方改名为「还牛堡」。这是刘宽教化当地乡民礼让、宽容的写照,两千多年传颂至今。
▲误会刘宽的路人前来道歉,刘宽和颜悦色不与其计较
▲陕西省潼关市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刘宽让牛的还牛堡就在这座城市的附近,现为牛堡村
汉桓帝时,朝廷任命刘宽为南阳太守,管理三个郡的事务。属下官吏有了过错,刘宽只以薄鞭轻罚,希望他们能够知耻近乎勇,好好改过。中国传统政治,制定法律的时候非常严格,意在防止人民犯法;但是对那些真正犯了错误的人们,国家又在执法的时候尽量从轻,甚至对那些真正知道悔过的犯人,还要加以特赦,希望能够劝化更多的浪子回头。在传统社会,人们相信,人是教得好的,重要的是教化,而且领导人特别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这一点,在社会环境日益混乱的时候,对于维系地方社会稳定,显得特别重要。
在汉桓帝时期,许多地方社会开始出现治安问题,所以,当时做地方太守很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刘宽办理政事重视仁厚宽恕,如如不动。虽然紧急情况在所难免,但是刘宽从来没有言辞慌张、脸色不耐烦过,总是安定从容地处理政务,稳定民心。他认为孔子所说的没有错:一个社会,如果只是靠刑罚来实现管制,那么人们就会想办法躲避刑罚、不知廉耻。因此,刘宽执政,一方面帮助下属生出廉耻的心;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人民学习礼教,四处派有学问的官员到地方上讲学,扭转社会风气。
可贵的是,汉朝从开国起,上起朝廷官员,下至市井小民,都对善恶报应有所认识,都相信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是人心的感召。刘宽也是如此。京师地震的时候,皇帝就会请教刘宽原因;南阳地方发生灾害,作为太守的刘宽也会反省、改过。如此一来,他的德行越来越厚,当地人民也越来越受教。随着年轻人懂得孝悌、力行礼让,南阳一代的地方环境也就变好了。
汉灵帝时期,皇帝特别礼请刘宽和杨赐到宫里为他讲授儒家经典。皇帝之所以礼请他们二位讲经,原因还是他们能够将儒家经典的道理做出来。杨赐上书劝谏灵帝,这是臣子谏言尽忠;刘宽则将儒家的仁、恕做出来,这是用行动来化解朝廷与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与争执。
▲刘宽性情气度温和慈爱
有一次,刘宽因招待客人就派仆人去买酒。谁知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他是「畜生。」刘宽见状,害怕仆人因而自寻短见,就派人去探视。在社会道德、民风渐渐变坏的时候,要想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只有对过错既往不咎,对社会加强教化。此时,杨赐等人又在这个时候,启请朝廷将儒家经典的正确版本,刻在石头上,树立在洛阳城的学宫门口,帮助当时的学子能学习标准版,以正视听,后世尊称为「熹平石经」。
晚年的刘宽,作为太尉的声望越来越高,连他的夫人都想试试他的「底线」,看看他到底会不会发怒。有一天,夫人见他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就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弄脏了他的官服。只见此时,刘宽依然神情不变,关怀地对侍女说:「烫着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感化了全国,大家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两个多世纪之后,中国又处于南北分裂、胡汉纷争的乱世。历史学家范晔便撰写《后汉书》、抒发史论,「以正一代得失」。范晔对刘宽等人的记叙,就比东汉时期所写的《东观汉记》更加详细,他将一些能够力行儒家温和、宽厚的名臣写在一起,以便读者能够感受到,忠恕、礼让之道,的确能够安定时局、继往开来。
刘宽去世之后三十五年,汉朝也灭亡了,但是他的子孙,却在两千多年间,出了许多人才。十八世纪中期,潼关的刘氏家族又将三百多祖先的画像绘制成为一个巨幅卷轴,放在祠堂供子孙祭祀。在《刘氏家训》中,除了重视孝悌、和睦以外,还特别教诲子孙要「明礼让」。家训说:「礼让为处世之道,非拜跪下坐揖之文,必使亢戾不萌、骄泰不作,庶成谦逊之风。」意思是,处世之道在礼让,礼让不是形式上的礼节,而是让自己的内心不能萌生对抗、不满的心念,没有傲慢、自是的想法,才能有谦谦君子之风。这大概就是刘宽能够做到一生仁恕的原因所在吧?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传八》
【宋】范晔,《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金石:《刘宽碑》、《后刘宽碑》王尚文、张寿峰等编撰,《潼关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华刘氏统宗世谱•上册》
学历史 说感应 知善恶 明因果
往期回顾
第10集| 勤修德行才是护念后世子孙的光明正道
↓点击进入【慈光讲堂】微信小程序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