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昭化古城太守街王氏居民在拆完旧屋时,取下堂屋两侧门楣之上的匾额,分左右两块,左为“祗协”,右为“祥和”。匾额大小一致,宽2.46米,高1.16米。两块匾额的书写、制作均在同一时期,道光庚戌(1850年)孟秋(秋季第一月,农历七月)。题写匾额的作者叫徐沅,道光乙酉年(1825年)拔贡。由于时间久远,加之人为破坏,有刀劈斧砍的痕迹,“袛协”匾额已残破难辨,内容缺失较多。“祥和”匾额保存较好,2023年10月,王氏后人王成邀请昭化艺人廖志先生做拓片一幅,字迹清晰完整。现挂于太守街8号聚友庄饭店内。

祥和匾额全文如下:

道光庚戌孟秋

祥和

太和者,乾坤之保合。致和者,神圣之功,能君子由之,以处世而万事得。其叙万物归其怀,措之大顺,蒸之休嘉,董子所谓“和气致祥”也。聚菴妹倩,以居奇发籍多财,善贾号,其聚货之室曰和,其取义也大矣,盖和则必平,偏倚无物,我人心所以悦服也。和,则必厚不谿,刻不浇漓,天休所以滋至也。聚菴于持已接人往来交易,一皆践之而不变宜乎?行无不得利,无不通日增月,盛方骎匕乎?而来有艾也,岂止富甲一邑?已载予穷取董子之言赠之,而略赘数语,于后,以见业福生财之有自云。

秋潭内兄徐沅拜题

全文应是徐沅写给妻子的哥哥聚菴的商业警示语,语句精炼,全文以“和”为重点,在祝福事业兴旺的同时,劝谏警告内兄在经营中以和为贵。文中引用董子的话,加以诠释“和”在生意经营中的重要性。

“祥和”与“祗协”两匾额镶嵌在昭化古城王氏家族旧屋堂屋两侧门楣之上,堂屋正中应有可移动匾额,今已不存。

王氏家族,在清代属望族。据《昭化五广顺王氏家谱》记载,“约在清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1750年—1760年)间,其王氏始祖王维相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徙至昭化古城,定居西街经商。”经商的同时,王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在昭邑一带享有一定名望,至今还有后人生活在此。

据《昭化五广顺王氏家谱》记载,三世王国孝被皇清诰封修职左郎(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同时,王国孝的夫人侯君被封赠八品孺人。道光二十年,王国孝在昭化西门老宅举办乔迁、寿诞双喜宴会,社会名流赠送“寿考维奇”的匾额,时任昭化知县的徐树楠赠送亲笔书写的“东郡王老大人王国孝阁下,金辉玉朗”的金匾。除此之外,四世王登元、王寅元,五世王吉轩被封授“登仕郎显孝”。《重修昭化县志·选举志》记载,王一元,道光十四年岁贡,王丕成,道光二十六年岁贡。《昭化五广顺王氏家谱》记载,王培元廪生,五世王明哲廪生、王明伦秀才,六世王丕烈贡生,七世王永和贡生,八世王汝汉武秀才。民国十一年《重修乐楼记》碑刻中记载,王永吉担任建造乐楼的经理,居住今昭化古城西门张家大院。

另一块匾额赠送的对象是亲家寅圃,同样表达了致祥和则致之聚天下之财的中心思想。由于赠“祗协”匾额是赠送给亲家寅圃的,“祥和”匾额是赠送给妻子哥哥的,“内兄”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大舅子”。

根据徐沅撰书时间(1850年),再结合家谱记载,四世王培元和王华元极有可能是王氏老屋的建造者。由于匾额是镶嵌在堂屋两侧的门楣之上,故建房初始,就写好并制作好匾额后成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同时添加上去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推断,建房时间应该在1850年左右。王培元是兄长,王华元是弟弟,按照古代左尊右卑、左大右小的原则,所谓寅圃即徐沅的亲家王培元,聚菴为徐沅的内兄王华元。

据《昭化五广顺王氏家谱》记载,“昭化古城是五广顺王氏家族的发源地,家族在此生活了近25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挂牌经商的大商号有‘协’号王丕新(兴)、‘和’号王永政、‘源’号王永禄、‘吉’号王丕富、‘昌’号王丕政。”他们继承了王氏家族的衣钵,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严谨的商业理念,使得王氏家族商业得以发展。

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徐沅其人知之甚少,但他和王氏家族的关系却十分紧密,一个是亲家,一个是大舅子。可见,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徐氏家族在昭邑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同时,徐沅也是一位颇具才华的俊朗之才。

两块匾额中,大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笔酣墨饱,小字铁画银钩、笔走龙蛇、线条洒脱,是昭邑民间不可多得的清代书法珍品。史料中对于徐沅的介绍几乎寥寥数语,我们只有通过有限的记载和线索,还原部分历史。

斯人远去,王家老宅里的“祥和”“祗协”两幅巨大的匾额,其令人折服的语言文字功底和书法水平,吸引无数游客驻足。(翟志刚)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