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_朝_朝

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怎么读?请在评论区留言。

想必大家在高中时代学习语文的时候,总会为教科书里面的那几篇古文烦恼,长长的一篇文章,没有段落和标点符号,读起来还要先做句读(dou四声)。在语文考试的卷子上,必定还有一道古文的句读方面的试题。所谓句读,就是断句,是中国古文的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的句号或者逗号的意思,它还包括了对文章、句意的理解。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说如果不明白和理解句读,是看不明白书籍和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在《三字经》中,也有“详训诂,明句读”的启蒙要求。东汉时代的高诱在《淮南子叙》中也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是回忆他小时候跟随同乡卢先生学习句读的情况。由此看来,古人读书启蒙是从先学习句读开始的,这是读书的入门,否则你识字也看不懂文章的意思。句读对于古文来讲,十分重要。比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相传此联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怎么读?句读不同,产生了若干的诵读方式和意思,断句妙趣无穷,耐人寻味。朋友,您觉得怎么读好,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朝_朝_朝

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竹简《老子》。

既然句读不同,自然容易让不同的读者对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曲解,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在古文当中增加标点符号呢?这就要从古代书籍的产量很低说起。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都十分匮乏的时代,可想而知书是何等珍贵。“书非借而不能读”,“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都说明了书的珍贵与稀少,书珍贵的需要借阅,而为了尽可能把借来的书尽快读完,需要废寝忘食的去读。在造纸术、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的文章是利用棉帛或竹简作为载体的,棉帛很贵,不适合普及。而竹简呢,需要刻字或者逐一书写,可想如果给文章使用标点符号或者分段会浪费很多有限的空间。这就是古人的文章既没有分段也没有标点符号的主要原因。比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和另一篇之间没有关系,卷只是作为古文载体的竹简的物质单位而已,竹简的卷是事先编织好的,一卷竹简写完了,就换另外一卷继续写。

不仅中国古代如此,古代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也都是没有分段和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的产生要归功于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的古登堡印刷术,它使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化产品之一。这时候,在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利用段落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来降低读书者的阅读门槛,增加读书群体和购买群体的数量,也让读者更快速的读完书籍,加快读者购买新的书籍。

西方的标点符号开始引进中国,要追溯到清同治7-8年左右(1868-1869),清政府洋务运动中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在游历西方诸国后撰写了《再述奇》,使用了标点符号和段落,他无心插柳的举动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近代,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周作人等人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来推荐使用标点符号。1920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此后,标点符号终于在文章的撰写与印刷过程中普及开来。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