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古国第一次把中国连接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这是黄帝做出的大贡献。黄帝死了之后,谁来继承这个君主的位置,怎么继承,就是成了一个问题。按照道理,当然是黄帝的大儿子少昊氏继承。不过他已经去了山东,当了东夷族群的首领,该不该让他继承?

经过斗争,最后还是少昊氏继承了君主的地位。

这个决定不太明智,山东的东夷族群原本是臣服于炎黄族群的,但现在又搞成了东夷族群的首领管着炎黄族群,治理逻辑出了问题、理不顺。炎黄族群这边也群龙无首,社会秩序出现混乱,这就是上古历史中著名的“少昊之衰”,意思就是少昊时期,联盟治理不太好,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所以炎黄古国的五帝序列中是没有少昊的,他虽然是黄帝的直接继承人,但水平不行,不配进入五帝的序列。

等到少昊死了,炎黄族群这边就没有再让少昊的儿子继续当君主,而是让昌意——也就是去四川当首领的黄帝的小儿子——的后代来继承君主的位置。昌意的儿子颛顼(音:专需),当了盟主。颛顼回到了黄帝故都,直接担任炎黄族群的首领,以这个身份来出任整个国家的君主。这一下,这个问题才理顺了,国家治理重新走上了正轨。颛顼也成了五帝当中的第二帝。

颛顼在位期间,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平定东夷族群的叛乱,第二件就是打击民间的宗教迷信活动。

东夷族群在少昊时代一直压着炎黄族群,现在颛顼继位,炎黄族群恢复了老大的地位,他们当然不服。东夷族群里边的共工氏部落就发动叛乱,颛顼把它给平定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有水神共工大战火神祝融的故事,共工失败以后、头撞不周山,反应的就是这件事。

颛顼平定共工氏的叛乱、恢复了中央权威之后,接下来又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打击民间的宗教迷信活动。

古籍里边记录“少昊之衰”,后边还有十二个字,叫“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上下文来看,就是炎黄族群跟东夷族群发生了文化冲突。炎黄族群的文化特点是“民神不杂”,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跟神仙巫术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平时就老老实实种庄稼,逢年过节才去搞点求神拜佛的活动,迷信思想不算非常浓厚。而东夷族群不一样,他们的特点是“民神杂糅”,老百姓的生活跟迷信巫术活动非常紧密,遇到问题不去找政府——当然那时候也没有正儿八经的政府,主要就是相当于政府首脑的部落首领——而是找巫师解决。少昊在东夷当首领,反过来管着炎黄族群,东夷的文化就开始向炎黄这边传播,炎黄这边又群龙无首,没有强有力的领袖出来做主,搞得炎黄这边也是各种迷信活动盛行。所以叫“九黎乱德”,这里的“九黎”就是说的东夷族群,九就是多,黎就是黎民百姓,九黎乱德,就是一大堆来自东夷族群的人把炎黄文明的秩序给搞得乱七八糟,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炎黄族群跟东夷族群会有这么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呢?

关键就是炎黄这边农耕文明比东夷那边更发达。黄河中上游地区深处内陆高原地区,降水量不是很大,非常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古代没有水土保持的技术,雨水太大以后,会把表层土壤给冲走,而土地最肥沃的部分就是它的表层土。粮食作物的根系都很很浅,表层土一旦被破坏,就很不容易种植。所以早期的农耕文明,一般都是在既有大江大河、又比较干燥少雨的地方出现的。像什么埃及的尼罗河、中东的两河地区、印度的印度河流域,都是这个特点。黄河下游靠近大海,东南季风一吹,它的降水就很厉害,所以它虽然也有大河、也是大平原,但它搞农耕的条件没有中上游地区好,发展的要稍微落后一点。长江流域搞农业耕种的历史更加悠久,是神农氏的发源地,但它两边高山丘陵比较多,没有大平原,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规模始终搞不大。规模上不去,也就无法供养大规模的军队进行征战。所以统一中国、成为中华文明主流的这一支,这才成为了来自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炎黄族群,这可以说是地缘特征选择的必然的结果。

农耕文明跟游牧、渔猎文明相比,主要就是稳定高产。人民只需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定时定点种地,自然就会有收成,生产生活的确定性很高。所以农耕生活长期发展就会带来一个后果:老百姓对妖魔鬼怪、神仙菩萨这些超自然的力量,不是很感兴趣,不怎么畏惧这些东西——我们已经摸清楚了四季变化的规律就,就可以有吃有穿,什么妖魔鬼怪、神仙菩萨,就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要说不信,还是信那么一点,逢年过节的要求神拜佛;要说迷信,那也不是很迷信,平时工作很忙要种田养家照顾老婆孩子,要倾家荡产的去搞这些事儿,那肯定不行。

长期稳定的、有规律的生产生活,是农耕文明对抗宗教迷信活动的最重要的法宝。炎黄族群的这个文化特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全世界宗教色彩最淡泊的古文明,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世俗文明,从根子上来说,就是从炎黄这开始的。也就是古书上说的“上古民神不杂“、”民神异业,敬而不渎”。老百姓种田养家的世俗生活,跟求神拜佛的迷信活动,很早就分开了,“敬而不渎”,也对神仙表示敬畏,但绝不会把求神拜佛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东夷族群相比炎黄族群,农耕活动没有那么发达。河北、山东、江苏那边靠近大海、森林茂密,还有很多狩猎、捕鱼甚至游牧活动。人民因此比较容易受宗教迷信的蛊惑。

迷信活动一旦盛行,危害是很大的。任何宗教都是这样,先从精神控制入手,然后一步一步的发展成为财产控制、人身控制。宗教一旦将人们洗脑,可以在精神上对其进行控制,接下来肯定就是要求信徒捐钱捐物,最好是把全部身家财产都拿出来给巫师、教主享用,然后就是组织教会,掌握暴力,直至控制政权。宗教迷信盛行的地方,人民的钱都拿去供奉神仙了,就没钱给政府交税了;都去参加教会了,就不会去给政府服役当兵了;都相信神仙菩萨了,就认真种田搞生产了。整个社会秩序就会乱掉,组织不起来。炎黄族群战斗力强,能够击败东夷族群,还有淮河长江流域的那些个原始部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族群的宗教思想相对淡薄,政治军事组织能力更强。

少昊时期,东夷地区的宗教迷信之风传到炎黄族群这边来了,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国语》里面说:“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就是说,人民都被宗教思想给洗脑了,不珍惜现世的生活,将自己的财物和精力大量的用于鬼神祭祀,搞得民穷财尽。以前炎黄这边群龙无首,少昊作为国家领袖一直呆在东夷那边。现在少昊死了,昌意的儿子颛顼来到中原继位,恢复炎黄族群的中央权威。当然就要坚决反击宗教迷信活动对国家政治的干扰,恢复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他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叫做“绝地天通”。

什么叫“绝地天通”?就是断绝地上和天上神仙沟通的渠道,这么一个“绝——地天——通”。那些巫师神棍靠什么蛊惑人心,就是宣布自己可以神仙附体,或者是可以用其他各种巫术跟天上的神仙交流沟通,知道神仙是怎么想的,可以传达神仙的旨意,靠这些个东西来骗人。颛顼就下了一个命令,以后禁止神仙下凡、禁止神仙附体,凡是宣布自己可以神仙附体的、可以跟神话对话的,全部抓起来判刑。人间的君主怎么能管得到天上的神仙呢?颛顼那个时代,他也不可能跟大家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公开宣传无神论,他也必须要承认神仙上帝都是存在的。他想了一个什么理由呢?就是只有君主本人才是神仙在人间唯一的代表,君主的话就是神仙的旨意,其他人说的都不算。天地之间的联系也没有百分之百完全断绝,但从今以后就只保留了这么一个通道,其它通道全部关闭。

民间传说里边说祝融和共工打仗,共工失败了,头撞不周山。这个不周山原来就是人间和天上的连接通道,说是共工给撞塌了,从此以后天上的神仙就下不来了、地上的凡人也上不去,天地的分离到这里才算真正完成。这个故事,其实反应的就是颛顼镇压共工叛乱然后下令“绝地天通”的事情。只是说我们民间传说把它讲成了神话,古代的官方史料《国语》里边就讲的是历史故事,但反应的其实是一个事儿。

“绝地天通”以后,君主垄断了对神灵意志的解释权。在此之前,君主和部落首领,只是军事统帅和政府首脑,掌握军权和政权,但并不掌握神权或者说意识形态的裁判权。颛顼通过绝地天通的方法,禁断民间私人沟通人神的活动,垄断了对神灵意志的解释权。这就在实际上明确了王权高于神权的基本政治原则。

颛顼将手下的官员们进行了区分,一部分专门从事祭祀活动,一部分专门从事世俗事务的管理。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世俗特征。神鬼之事和行政事务分开管理,管理祭祀的被称为“司天”,管理农业耕种的称为司土(后来成为司徒),管理马匹军需的称为司马,管理工程的叫做司工(后来称司空)。司天的职位慢慢被虚化,而司徒、司马、司空“三司”成为了政府高级官员的标准设置,这就奠定了中国世俗政府管理的基本框架。

从此以后,在这一政治原则的引导下,在世俗政权的威权统治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宗教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只能居于次要地位。这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中华文明的世俗化特征,使得中华文明走出了一条跟世界上其它主要文明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我们时常会被问道,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它和世界上其它文明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这是一个单选题,那么答案显然只有一个,就是:中华文明是世俗文明,而其它古文明不是世俗文明,是宗教文明。印度文明中祭司是最高等级的统治者,埃及法老也必须依靠祭司维持权威,后来的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主要文明大系,就更是典型的宗教文明了。古代社会,只有中国的统治阶层中,一直没有祭司或教士这个阶层,只有君主、贵族、军事勋贵、官吏、地主豪强这些世俗阶层。宗教高层最多只能算是统治阶层的附庸。君主的统治合法性,不需要通过宗教仪式或宗教领袖授予来获得。

世俗化社会的优势就是能够更好的包容科学技术进步和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明,宗教地位相对较低,可以算是准世俗文明,发展出来了比较发达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它只存在了几百年就被毁灭了,后来被基督教文明取代。在基督教的统治下,西方文明出现了巨大的倒退,长期处于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停滞的状态,在黑暗的中世纪生活了一千多年。而中华文明由于“绝地通天”所开创的世俗化原则,驱散了宗教的统治。虽然在此之前,中华文明的发展程度落后于埃及中东地区,但此后发展大大加速,很快就迎头赶了上来,最终在中古时代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

作者:李晓鹏博士,著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等。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