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乳山市,有一个关于母爱的伟大传奇。1942年开始,在由中共胶东区委组建的胶东育儿所的组织下,300余名乳娘秘密哺育了和父母离散的千余名革命后代。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太好,这段历史直到数十年之后才为人知晓。
现在,曾经的乳娘只有两位还健在了,今天,一起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两位乳娘的故事
陈淑明
这位乳娘名叫陈淑明,家住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申家村。97岁高龄的她满头银发,精神却很矍铄。谈及过去的事情时,她伸出手,给我们指出旧照片中的一个孩童,那就是她代养的孩子,名叫国军……
70多年前的一天,陈淑明家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村里的妇女主任抱着还没满月的国军找到她,告诉她孩子的爸妈上了前线,希望陈淑明能代为抚养。从接下孩子的那一刻起,陈淑明便有了一生的牵挂。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她狠心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并送到娘家,全身心抚养小国军,直到3年后,国军被亲生父母接走,再也没能相见。几年后,她又代养了另一个革命后代小雪梅。
王葵敏
这一位乳娘是王葵敏,家住乳山市姜家村。在村里的一栋平房里,我们见到了95岁的王葵敏,她盘腿坐在床上,也已是白发苍苍。见我们到来,她的情绪很激动,想要说些什么,却有一些吃力。寒暄了一会儿,站在一旁的儿媳给我们讲起了王葵敏的故事。
王葵敏抚养的孩子叫政文,送来时刚两个月,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在被送到女儿刚夭折的王葵敏家之前,小政文已被辗转送了好几户人家,所有人都觉得孩子“活不久了”。眼看着孩子快没气了,王葵敏赶紧给孩子喂了几口奶,没想到孩子竟然吮吸了两口,还用小手紧紧抓住她。王葵敏见状爽快地接纳了小政文,并给予悉心的照顾,为了给他治病还把家里仅剩的20斤小米拿去换药,孩子身体终于日渐好转。政文1岁时被抱还给亲生父母,如今王葵敏仍然思念着他,她曾说:“我要是现在就闭眼了,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再见政文一面。”
“集体育婴”背后之谜
生者如斯,逝者已矣。其他300百余名乳娘已回到大地的怀抱,只有她们的故事还在流传。追寻着她们的事迹,我们来到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
其实,育儿所早期的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孩子们并不集中在一起,而是在周围村里寻觅合适的乳娘,让孩子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直到1946年,60多个大龄孩子才首次开始集体生活。解放后,育儿所的绝大多数孩子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根据上级批示,除少数工作人员调离外,其余全部同孩子一起移交给乳山县,改名为乳山县育儿所,受乳山县人民政府领导。1955年8月,乳山县育儿所撤销,原胶东育儿所还有9名找不到父母的孩子,由乳山县机关工作人员领养。
1951年胶东育儿所全体合影
了解到这段历史后,感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300余名乳娘哺乳千名革命后代,这样的“集体育婴”为何发生在乳山?
走出育儿所,就找到了答案。育儿所往南的马石山、垛山胶东心脏地带,有兵工厂、被服厂、北海银行等众多红色后方保障机构,新华制药厂、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也曾在乳山秘密驻扎。战争年代,乳山人人支援前线,村村留有党和军队活动的红色足迹。“这里群众基础好,大家的保密意识特别强,在日军进村‘扫荡’威胁恐吓时,乳山的老百姓都守口如瓶,从未向敌人透露半点秘密。”育儿所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说。
乳娘的大爱,红色的传统,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些因素的叠加,造就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烽火岁月中,经过多次迁徙和日军数次“扫荡”,胶东育儿所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这个故事,无疑是对“人民英雄”最好的诠释。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