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开启我心灵和艺术的一扇窗户
我是行伍出身,本来,文化之与我,是不怎么沾边的,但我偏偏喜欢它,起码有两种东西“固不可少”,一是书,一是电影。我得承认,我是一个非常尊重和热爱艺术的人,电影便是开启我心灵和艺术的一扇窗户。
在我启蒙的时候,适逢十年浩劫,那时没什么书,也没多少电影,偶尔看一些,不过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之类的老电影,还有苏联、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越南等“战友加兄弟”的译制片,如《列宁在十月》《看不见的战线》《多瑙河之波》,由于过度重复,在不经意间记了许多电影的经典台词。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只搞了十年,且没有“十年八年再来一次”。1970年代末,随着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启,带来了各种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也带来了文学和艺术的枯木逢春、空前繁荣,旧的、新的,国内的、国外的好电影纷至沓来,老电影如《早春二月》《小兵张嘎》《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新电影《人生》《牧马人》《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国外的译制片如《追捕》《生死恋》《流浪者》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我眼里,就政治上的开明和艺术上的繁荣,不啻是个最好的时代。
来自于电影海报
到后来,我和妻结婚生子,家里有了电视,因怕耽误时间,我给自己限定在几个固定的节目上,看央视6台的《佳片有约》,就是其中之一,我甚至用传呼机设定了时间,即使在外面应酬,一旦传呼机“报警”,立即偷跑回家。从而看了很多优秀译制片,印象比较深的有《红》《白》《蓝》《安娜·卡列尼娜》《远山的呼唤》《红与黑》《老枪》《钢琴师》《苦难》《东方快车谋杀案》《钢琴课》《三十九级台阶》《巴黎圣母院》《英国病人》《西雅图未眠夜》《卡桑德拉大桥》《回火》《海上钢琴师》等,我很佩服编播的眼光,至今仍心存感激。
作者摄于罗马尼亚街头
1990年代后期,我渐渐地离电视远了,《佳片有约》也淡出了我的视野,但对电影的钟爱却并未停止过。在人武部任职期间,尤其是从部队转业待安置的那一年,我通过查阅奥斯卡获奖影片,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入围影片等,获取我需要的信息,借助维拉互动、帝国影视、U影P2P、BitComet以及电影eMule下载,加之到音像品商店“补给”,整天泡在电影里,收集了100部我喜欢的外国电影,包括译制片、情色片、战争片、经典爱情影片、战争背景爱情片等,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教父》《苦难》《马语者》《返老还童》《爱情重伤》《海上钢琴师》《布拉格之恋》《肖申克的救赎》《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等。
电影给了我更开放的视角,给了更多视听的盛宴,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去了解中世纪的历史和现代西方的理念,通过跳动的音符去感受流淌的岁月,通过美轮美奂的摄影来领略世界各地的绮丽风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体验复杂多变的人生。
来自于网络,侵删
人生是一条无法重复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却又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牵绊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和地域里,是的,在宇宙的长河里,哪怕是像海子所期待的能“周游世界”的人,到达的地方仍然非常有限,更不可能去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而电影浓缩了原来我们已认定的所有艺术,包括文学、雕塑、建筑、音乐、绘画、舞蹈等,也让我们更多地感受了生活的美好,领略了万花筒一样的人生。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