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个兄弟在那里侃侃而谈,解读内圣而外王。给我的感觉是缺乏历史常识真可怕!

孔子开创儒学,普及教育,就是为了开启民智,结果后世弟子为了既得利益,扭曲了孔子的儒学,最终儒学失去了延续2000年的主流文化地位。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慎之,戒之!

外王内圣和内圣外王_外王内圣之道_内圣外王

道家的庄子在《庄子·天下》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庄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对老子的思想继承延续。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如果是那样,就不用写《道德经》了。

内圣外王_外王内圣之道_外王内圣和内圣外王

孔子对老子是非常尊重的,老子对孔子也是按照弟子一样指点,《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直接指出孔子那一套有局限性。

孔子认可老子的观点,但还是该干嘛,干嘛!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

儒学更具有世俗性,比道学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因为,大家更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底层人需要教育启蒙,强大自己,利用知识和技能改善生活状态。孔子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创办职业教育的人,主打给人当婚丧嫁娶的司仪。礼教的最初目的,非常单纯,礼仪越繁杂。

内圣外王_外王内圣之道_外王内圣和内圣外王

庄子作为道学的继承人,觉得“无为,方能无不为。”会让人产生误解,因此提出来“内圣而外王。”一个人在内要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又能施行王道。说白了,就能力上的碾压!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自从有人类以来,根本没有人能够做到!

原因非常简单,圣人只是一个称号,才华还好说,通过努力,可以获得。道德是什么?评价标准怎么界定?因为,随着环境和文化习俗的改变,德的内涵在动态变化中。

老子对这一点认知的最为深刻,符合自然规律,顺应客观规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白了就是按照规律办事。

【弘书阁】道德经 正版原著 全书精装 珍藏版

¥68

购买

孙子基于《道德经》提出“兵者诡道也 。”说白了,想打赢战争就要有大局观,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实!这句话被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推崇备至!

到了董仲舒那一代,儒学终于被汉武帝认可,成为主流文化,孔子的职称才从私立学校的校长开始,历经千年成圣!1307年, 元成宗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儒学逐步演变成了儒教,内圣而外王成了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

外王内圣和内圣外王_内圣外王_外王内圣之道

印度文化和道教文化,甚至民间的各种民俗文化,都融入了儒学。各种乱七八糟的认知,彻底扭曲了儒学。宋孝宗就这样说过“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可否认,任何广为流传的文化流派,都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因为,所有文化流派都是人的学问,尊重人性,就是正常的。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儒学能够成为主流文化,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汉朝完成了大一统,需要一个文化系统,作为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儒的本性就是司仪,主持礼仪。

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就在征服印度的同时,还有一伙雅利安人准备征服中国。被​妇好率领1.3万人打败,大批俘虏做了祭品。

外王内圣和内圣外王_内圣外王_外王内圣之道

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摧毁,建立了种族隔离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建立后,再一次东传,后来的佛教等各种文化流派,不断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抢地盘,都被儒学坚韧的囚禁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非常久远的时间,养成了中国人非常复杂的思维逻辑,实用主义为原则,有用就信,没用马上抛弃。儒学在演变过程中,建立祭祀祖宗的文化,强有力的排挤了对神的信仰。

儒学在不断的改变,适应现实环境,逐步走向僵化,社会阶层固化,只能用国家三百年大限,完成社会自我修复。老板一直换,高管都是儒学弟子。

历史的车轮,一路向前,儒学最后一个大家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后,面临着一个残酷的选择。

内圣外王_外王内圣之道_外王内圣和内圣外王

到底要不要问鼎帝王位?

几乎所有的汉族实力派都支持他,左宗棠直接说“听你的!”

曾国藩选择了把权力移交给李鸿章,避免了再一次内战!我喜欢曾国藩,不是因为他曾经是湘军大佬。

​而是曾国藩留下的《曾子家书》,全面阐述了家庭 养成教育,从为人处事、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

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