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和妹妹是双胞胎,小时候父母只能照顾一个孩子,把她交给了爷爷奶奶。
七岁的时候,她终于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父母并没有偏心谁,努力把一碗水端平。
从文具书本到衣服,给两个孩子准备的东西一模一样。
爸爸抱着妹妹的时候,也会抱着姐姐。
每到这时候,妹妹会把姐姐推开,会动手抓伤姐姐。
爸爸没有要求姐姐退让,他支持女儿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公平”说得太多,就刻在了骨子里。
姐姐成绩优秀,被妈妈提及的次数变多。
妹妹心理失衡,离家出走。
要么都不给,要么必须一样多。
这是孩子从父母那学来的公平法则。
他们对爱的重量有自己的计算方式,小到日常相处,大到金钱支配。
当孩子觉得每一分亲情都是自己努力赢来的,这一场父母对孩子的付出,终究只会变成一次父母单方面的赎罪。
没有感恩,只有亏欠。
公平,在二胎家庭中是个伪命题
有个妈妈曾经在网上求助。
她有两个孩子,都在上高中,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成绩很差。
担心儿子考不上大学的她,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艺考曲线救国。
她花了大价钱给孩子报培训班。
儿子的光明未来还没有看到,女儿闹了起来。
她说父母偏心弟弟,宁愿给不成器的弟弟花钱补习,却不肯支持她参加冬令营等活动。
为此,她跟父母冷战,强调了往后姐弟两人的赡养比例,她绝对不会比弟弟高。
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妈妈希望在现有的条件上,让两个孩子都过得好一点。
我真的很伤心,一向优秀体贴的女儿突然变得这么冷漠。
作为父母想让儿子女儿都过得好一些难道错了么?
家庭资源就这么多,父母的钱不应该自己做主么?
只因为照顾了弟弟一些就错了么?
女儿未来会很美好,可如果不帮儿子就让他去打工过一辈子么?
有人说,父母的平等对待,应当是有三块钱也会平分给两个孩子,而不是一人两块,一人一块。
生了二胎的朋友看了这句话说:“孩子未来过不好,还不是要父母兜底?”
大多数父母有着最朴素的价值观,他们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他们希望孩子手中能有一样多的钱,买到一样好的东西,拥有一样美好的未来。
但这个妈妈看到了儿子的需求,却牺牲了对女儿的关心。
当平等成为了平均,父母的按需分配最后落入的还是区别对待的圈套。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两个孩子的家庭真的会做到一碗水端平吗?”
在这里,很多父母都达成了共识:做不到。
有人在给孩子分家时努力做到公平分配。
两个儿子住在一栋楼,设计是对称的,一人一边,谁也不缺什么。
但这个时候弟弟提起了早年用于房子装修的费用。
当时他出了六万块,现在想和跟哥哥平分。
嫂子不同意,弟弟不高兴。
兄弟俩从装修款吵到父母生病的开销。
过往每一笔都摊在明面上,谁也不低头。
最后父母把这笔账揽在自己的身上,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兄弟俩的矛盾解决了吗?未必。
那一笔笔帐永远算不清,比较的心理从父母延伸到了孩子身上。
世界上没有一样的苹果,二胎家庭没有绝对的公平。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隔阂,是家庭身份观念的不相等。
父母顾虑孩子的一生,孩子在意亲情的得失。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网友@饲养员小阳在生下二胎后,面临过一次姐弟之间的争宠。
当时她抱着弟弟,姐姐希望妈妈能把弟弟放下。
她提出一边抱一个的建议,却在孩子抗拒的表现中看出她的真实想法。
妈妈爽快答应,把老二放到一边,告诉女儿:
快,赶紧跑到妈妈的怀抱里,让妈妈紧紧地把你搂住。
大的让小的,是她最讨厌的歪理。
在刚生下孩子的这个阶段,她想到的是满足老二的生理需求,满足老大的情感需求。
因为,孩子虽小,但她什么都知道。
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用心,向她表白。
妈妈,我好爱你。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是父母一生的课题。
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意,知道即使多一个孩子,父母的爱也不会减少。
有了父母给的安全感,孩子的付出不再是单向的牺牲,也能将爱传递给他们的兄弟姐妹。
有妈妈说自己常常要忽悠两个孩子。
嘴上告诉老大当哥哥的好处,能够先报培训班,先用家里的东西。
实际上只是弟弟小,用不上。
但她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培养起了哥哥的责任感,让哥哥自愿帮助弟弟。
在老二的身上,她故技重施。
告诉老二当弟弟的便利,哥哥上学辛苦,而他能早回家和父母多相处,有更多的时间玩玩具。
孩子也逐渐理解哥哥的不容易,知道礼让玩具给哥哥玩。
她说:“不光要父母觉得一碗水端平了,也要让他们自己觉得是占便宜的一方。”
为人父母,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始终要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孩子需要什么,父母提供什么。
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需要比较,不需要强调谁多谁少。
我们的孩子,值得被爱。
你们怎么教育孩子们和平相处呢?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端水秘籍吧。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