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虞部乔某在担任果州西充县令的时候,出了个强盗,趁着夜色外出抢劫,很久很久都没有抓获。
当时有两个百姓因为财物纠纷,结果打起了官司。乔某就发现这些财物似乎有些蹊跷,于是说:“这是前两天被抢的赃物。”于是将这两个人收押审讯,果然就是强盗。
故事出自大监吕正字撰写的墓志铭,乔某是华阴县人士,名字没有记录下来。
按:以前鲁国有两个儒生有大臣的节操,但是史书没有将他们的名字记录下来,但是他们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
现在江某和乔某的光辉事迹已经流传下来了,虽然没能记录下名字,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02
原文
乔某虞部知果州西充县时,有强寇,夜出剽掠,罪人久不获。民或争财,而讼于庭。
某察其物色有异,乃曰:“是必前日盗也。”收诘之,果服。见吕大监正字所撰墓志。某华阴县人,失其名。
按:昔鲁两生有大臣节,而史失其名,然迹之着不可掩也。今江某之核奸,乔某之察贼,其事必传矣,虽失其名,亦何憾哉!
03
补
鲁两生:传说西汉初建立时,叔孙通征召鲁国的学子辅助自己制定国家礼仪。有两个人不愿意被征召,他们认为,礼仪这种事需要“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郑克认为这两个憨批有大臣节,说明他的认识也是有历史的局限性的。
04
感
故事里“江某之核奸”,故事在“151江某伸纸”,搜索历史消息后可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来看看。
呃,这个故事也没说明为什么能看出赃物。但是这个倒也不算离谱。就算是没见过实物,只看过赃物清单也能够发现端倪。
不过我感兴趣的是郑克对鲁国两个腐儒的看法。正好最近看《资治通鉴》也看到这里了。
对于鲁国这两个腐儒,他们明显是什么也没做,只是动了动嘴。而且动嘴说出来的还是屁话。什么“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这tmd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
他们自己不干事实,还要嘲讽干实事的叔孙通。就这种货色,还被郑克称为“有大臣节”。两宋风气,略见一斑。
Ps:折狱龟鉴也快完结了。我准备下一部翻译刘向的《说苑》。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其他的建议。资源太难找了。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