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元初的“宋六陵”事件,成为当时爱国文人抒发亡国之悲的契机。围绕这一事件,许多诗人用笔写下了血泪交加的诗篇。南宋自高宗以下六帝及部分后妃的陵墓葬在今绍兴攒宫山一带。公元1278年,当时元总管江南寺庙的胡僧杨琏真伽带人发掘六陵,盗取珍宝,将尸体骨抛弃在草丛间,还将宋理宗的头颅骨带回作饮器用。

云骸|白骸_白骸纲骸_骸

消息传来,南宋遗民无不痛心疾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珏、王英孙,平阳(今浙江温州)人林景熙、郑仆翁,福建长清人谢皋等秘密组织起来,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收集遗骨,易地重新安葬,在上面种植冬青树以作标记。为了不让元兵发觉,又用预先捡来的猪、羊、牛骨散于原地。做完这件事后,他们用诗、词来抒发悲痛。其中周密、王沂孙等人用吟物词形式写成《乐府补题》集,这留待词一章中介绍。写诗的主要有以下几位浙江诗人。

云骸|白骸_白骸纲骸_骸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温州平阳人。太学释褐进士出身,曾任泉州教授、从政郎等官。宋亡后隐居,往来吴越间,其诗文多为凄楚的亡国悲音。有《林霁山集》,是宋末一位重要的诗人,名作颇多。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一绝: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作者于亡国后寄宿山中,看到山里人家糊窗的纸竟是一封重要的抵抗金兵的奏折,这不由得使诗人激愤感慨万分: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政策,将抗金的建议当作耳边风,最终弄得亡国,使人民遭受亡国的苦痛。诗虽未作直接的批评抨击,但字里行间却渗透了愤怒。

骸_云骸|白骸_白骸纲骸

林景熙大量的格律诗是通过刻画凄茫的景色来抒发亡国之悲的。这类诗往往写得深沉悲伤,情景迷茫。如《重过虎林》:

漠漠江湖梦,萧萧禾黍秋。

清笳吹落日,白发过西州。

池涸神龙逝,山空老凤愁。

唯余关外水,寂寞自东流。

虎林山又名武林,在杭州,它是昔Et南宋的繁华都城,而如今“龙逝”、“凤愁”、“池涸”、“山空”,蒙古铁蹄肆意横行,在萧萧西风、呜咽笳鸣中,诗人心痛欲裂。

白骸纲骸_云骸|白骸_骸

《题陆放翁诗卷后》是林景熙的古体名篇,在这首诗中,诗人借歌颂前期爱国诗人陆游,抒发共同的志士之悲愤。诗通过歌行体一气奔放的特点,直抒激情,一反他在格律诗中那种低沉渺徊。诗如下: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潆漾,干戈已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诗歌开头将杜甫与“龟堂一老”(即陆游,陆游号龟堂)的诗相提并论,然后写陆游一生遭遇:一生坚持抗战,却空怀报国之志,坐看中原失落敌手。末尾四句从陆游《示儿》一诗之诗意翻出,陆游的子孙已经看到了江山的统一,但这是蒙古的元朝统一,家祭时该如何向他告诉呢?

白骸纲骸_骸_云骸|白骸

在“宋六陵”事件发生后,林景熙化装成乞丐,背着竹萝,拿着竹夹,想法弄来“腰牌”(通行凭证),贿赂元兵,混入其中,求得高宗、孝宗两陵骨骸,分贮两函,移葬于东嘉。并作了《梦中作四首》、《冬青花》等诗,抒发其悲恸。其《冬青花》: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清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之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因宋陵上多植冬青树,故冬青树成为宋帝的象征,也成为国家、民族的象征,诗人借此寄寓亡国之悲。诗的首句写见到冬青花的悲伤,下两句交代原因:“隔江”(即钱塘江北)已落人“风雨”之中,“冬青树”也只能在山中开着“微雪”一样的花。“石根”四句写义士安葬遗骨之事。“万年觞”系帝陵中陪葬的酒器,象征帝室之骸。末两句以蜀帝杜宇啼血之典抒发哀伤之情。

云骸|白骸_白骸纲骸_骸

另一义士唐珏也是这一事件的积极参与者。他也有《冬青行》等诗记之。其二云:冬青花,不可折,南风吹凉积香雪。遥遥翠盖万年枝,上有凤巢下龙穴。君不见犬之年、羊之月,霹雳一声天地裂。诗的前五句写帝陵翠绿,远远望去翠盖青郁,冬青花一片如雪,内中藏龙卧凤,它是宋代君国的象征。谁料想在“犬”、“羊”之年月,竟会遭到盗掘,给人以“霹雳”一样的震惊。诗歌表达了强烈的悲愤震惊。

“宋六陵”事件在后世许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有所提及。明初朱元璋曾设法找到宋理宗的头颅骨,归葬“宋六陵”,并重修陵墓。还在陵旁建“义士祠”,表彰唐珏等人。清初诗人、词人借此兴起诗词唱和,表达在异族统治下的兴亡之感。清代中期的戏剧家蒋士铨还以此为题材写成《冬青树》传奇,清末爱国团体“南社”诗人也以此为题材抒发兴亡之感。“宋六陵”遗址今犹在。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