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上面有太多锯齿,轮椅在上面走,上面的老人/残疾人根本受不了。
而这种没有扶手又太陡的无障碍通道,用起来就像在玩过山车:
还有:
甚至某医院给患者做的“康复花园”,里面也一定要修上一个小坎,不知有啥意义。
北京大学教师李迪华,在一席演讲的时候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每年,我都会和学生一起租上轮椅车、拐杖、婴儿车,穿公园,走大街。我们发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公园,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上面那位学生推着婴儿车,突然婴儿车被推到了一个电线的斜拉线上,而等待着婴儿车的是危险的铁丝。
这根铁丝最少已经存在了六年,因为六年前我带学生做同样的练习的时候它就在。
倒下的无障碍出行推动者
如果这些你都没感觉的话,可以看看文军的故事。
文军是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25岁的时候,一场车祸夺走了他行走的能力,但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开始致力于为残疾人发声,希望能推进残疾人道路建设。
文军2006年开始,会每年考察一个城市,确定安全路线后会用带着残疾人“集体出行”的方式向社会发声,告诉社会:
“出行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一种呐喊。希望社会能知道,我们非常想出来,也需要出来,我们不是只适合待在家里。”
然而今年7月份,他在云南大理亲自坐轮椅考察无障碍路线的时候,不幸身亡了。
害死他的是这样一个路口,当时是没有绳子拉起来的。
无台阶,无护栏,无警示标识,正值黑夜,没有灯光,而且没任何人提醒这里有危险。
别说残疾人了,就是健康的成年人从这摔下去,也会有生命危险。
一位无障碍出行的推动者,最终倒在了障碍重重的路上。
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也是我国庞大的残疾人口出行时面临危险的缩影。
文军曾向社会喊话“我们不是只适合在家里呆着。”
然而社会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超乎想象的庞大需求
可能你会觉得这是小众的需求,你会觉得中国没多少残疾人,因为你在大街上没看过几个残疾人。
但事实上中国的残疾人有多少呢?
2018年的官方统计是8500万,实际数字只多不少。
意思就是每16个人中间,就有一个残障人士,但我们在大街上完全看不到他们。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存在,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出来,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出不来。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最发达开放的城市之一,并且已经明文规定,允许导盲犬上地铁。
然而一位盲人带着自己的导盲犬上地铁时,仍然被拒绝了11次:
其他城市就更免谈了:
盲人的盲道完全没有作用也就算了,带着导盲犬也上不了地铁,有时候公交车和出租车都上不了。
你让盲人怎么出门呢?
飞吗?
而腿脚不方便的人士,遇到的窘境是一样的:
他们的感受是,不但寸步难行。
而且会在路上会被人指指点点:
你现在骂他们,但你又怎么保证自己明天不会变成他们呢?
要知道并不只有骨折或者截肢的人才腿脚不方便,人只要老了,其实都会腿脚不方便的。
写在最后
一个社会,当然可以鼓吹优胜劣汰,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不要帮助弱者。
但事实上人类发展至今靠的不是这个,人类发展至今恰恰靠的是相互协作,帮助弱者,不放弃残疾的同伴,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对待弱者的态度,也是衡量文明的标志。
最后希望我们的城市可以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可以更方便,真真正正,对所有人而言的方便。
谢谢大家。
你还见过哪些可以改进的基础设施?
本文作者雷斯林,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id:raistlin2017)。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