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汽车企业在“腿部空间”上下足功夫。不管合资还是本土品牌,,都提供900mm左右的腿部纵向空间。测试中,有两辆合资车的“腿部空间”是870mm,要低于同级车一截。然而,坐在这两款车内,后排乘客腿部并没有感觉到逼仄,因为座垫抬高了一截,座垫进深少了一些。

大伙看车的时候,可以随身带条尺子,量一量,记录数据。或许你会问,标杆车型是谁?答案是没有。你可以多量几部车,数据样本一多,你大概就会判断这个级别车型的“后排宽敞”标准是什么。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要老是靠目测,在评判“后排宽敞”这件事上,目测的误差实在太大,容易掉进车企挖好的“坑”里面。

量一量“座椅进深”

什么是座椅的进深?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坐在椅子上,你“陷”进去的深度。座椅进深越大,座椅的包裹性越好,腿部腰部有更好的支撑。自然而然,舒适度就越高。豪华车之所以是豪华车,汽车企业研究对比过发现,它们在“座椅进深”、“头部空间”、“腿部空间”、“乘坐宽度”四个维度有均衡的表现,缺一不可。

在我们看来,“座椅进深”是最能反映一款车“宽敞”和“舒适性”的技术指标之一,只是甚少被摆在台面上来说。之于汽车企业,要营造宽敞的“腿部空间”,有许多取巧的方法。但“座椅进深”就不是那么好造假,座垫的长度、座垫的厚度和柔软度,摆在那里——要做好,就要有投入;要投入又涉及到成本。这也就不难解释,在“座椅进深”这一环节,本土车型的整体表现要比合资车型要好。

“拥挤”是因为宽度不够

在欧洲,后排甚少坐人,乘客一般是两个人,都坐在前排。在中国后排不仅要坐人,还经常要坐进三个人。后排拥挤,腿部空间不够是一方面,乘坐宽度不充分是另外一方面。判断“乘坐宽度”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轮距,不是看车宽;二是测量下乘坐的实际宽度,工具是皮尺。

此次测试,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同为A级SUV,后排“乘坐宽度”差距可以多达170mm,这已经是张开五指一个巴掌宽度。拉长轴距,却不增加轮距;增加“腿部空间”,却不相应提升“乘坐宽度”——不要怀疑,汽车企业常常这么做。不能同时做到所有环节同步提升?不是做不到,而是整车设计需要推倒重来。不过,现在做不到,下一代车型大改款时候或许有可能。

后发优势在汽车空间设计上是存在的。因为“后发”所以“较新”。基于新的平台,尺寸能够更大,空间能够更加宽敞,乘坐会更加的舒适。假如有心,可以去比较,同样尺寸的车型,新车的车内空间要比旧车来得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测试结论】

要买到一辆后排真正“宽敞”的车型,可以多花钱,买豪华车,买大车。在一定售价范围内,在相同级别,那就拿起皮尺,将目标车型一一测量一下。需要说明,在后排宽敞的营造上,本土车企要优于合资车企,尤其在“座椅进深”上。本土车企正在努力“品牌向上”,它们意识到,其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产品上下功夫解决用户的痛点。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