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伊始,老师师母就如同以往,舍弃春节休息时间,不辞劳苦为同学们开课。而且这次老师还是以带病之身,为大家连讲四天。每每讲完,都需要休息许久。深感老师慈悲和对我们的爱护。
正逢新冠疫情肆虐之际,这次老师特意选了南公的《药师经的济世观》一书,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一天开课,老师并没有打开书本,而是带着我们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数个庚子年。在这过去短暂而又漫长的三个庚子,从1840年到2020年,一百八十年间,中国如何从一个苦难深重,任人欺凌的国家,到站立起来,驱逐列强,再到刚过去的2020年世界性的疫情,中国如何积极面对,有效处理。让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以及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同时,老师通过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今天之所以我们能够坐在这里一起读书,要知道感恩国家,以及所有那些默默无闻,确保我们安定生活的人们。老师一语,让我回想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一开始是为参会诸仁,演说四恩。其因正是为【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再反观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正中此语?看谁都是欠我的,都在以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整天寻死觅活。连最起码的感恩都没做到,就要来学佛成佛,是何等愚痴,何等自私,何等傲慢! 老师正是通过自己一言一行,手把手在教我们如何先把最基本的人做好。
老师指出药师经的重点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药师佛在东方,就在现世,为此土众生,无论饮食,药物,衣服,去病,消灾,除苦,解痛等等,所求皆足。其愿力看似并不高大上,却是人最基本的。这与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所奉行的,无有差异。比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和党在做的扶贫工作,为老百姓解决温饱、衣食住行等等问题,都是如此。东方震旦,自古有大乘思想,正是在现世中,为民行愿,为民服务。
老师还特意强调,此十二大愿,是药师佛未成佛前,在菩萨地,所发之愿。无论来世是否需经千世万世,不改其愿。同时例举诸佛菩萨之大愿,皆是如此。虽大愿有别,只为解决众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都是为了他人,要做什么事情。都是舍己为人而发的愿与行的愿,这是学佛的重点,真正学佛的精神。老师之前报告会为同学们讲解过《学佛者的基本信念》。此时,更是觉得,这本书是学佛之前,每位学人必须先读之书。否则,真的看不到自己心里的种种问题,不明白自己学佛是要干嘛。
然而,真正的发愿,老师说是有前提的。需要明心。菩萨已经了知,所以菩萨才能真正发愿。之所以我们发不出愿,就是因为有个“我”。所以凡夫,乃至声闻缘觉,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都是为己。而菩萨是为他人,为别人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明心,破分别我法二执之后,慈悲心自然升起,才有愿力。慈悲心和愿力是一体的。
老师让我们注意,此经是文殊菩萨向佛请法。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此经智慧甚深,非我等能知。反过来说,我们之所以,发不起,行不得,惶惶不可终日,颓废虚度一生,正是没有智慧。
第二天,老师从【佛是大医王】讲起。人都在病中。总不出身心二病。先说身病,老师以每人都会得的感冒为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神给我们讲解。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治疗。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希望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懂些许中医及其医理。以及佛法对生命的五蕴分类。琐碎叮嘱,仿佛父母在旁。
说完身病,老师接着讲心病。老师指出人最大的心病是没自信。没有自信,必然自卑,求认同。自卑的另一面是傲慢。而造成求认同心理又是由于自卑和贪。只要是人,必然如此。老师说,人是很脆弱的,很自卑的!人都是在很卑微的活着!此语不由让我联系到自己和社会上所看到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有名无名,都是如此。正如老师所说,人其实真的很可怜!
老师接下来又讲到幻想。人都是把幻想当真。活在过去和未来,就是活在幻想中。都在不停抓取【前尘虚妄相想】,死不撒手。这就是精神病的状态。这样说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精神病人。此时老师又说,我们是不会认为我们一直活在幻想中的。那如何才能看清呢?老师由此讲到了无常。变化就是无常。易经的“变异”,性宗的“无住”,相宗的“流注”,都是在说这个事实。而无常并不是没有。只是无常,你抓也抓不住。真看清楚了无常,自然就不会执着。换句话说,如果自己还有执着,说明没看清楚。而看清无常的人,又会有两个心态:消极地看,心灰意冷;积极地看,本来无缚。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成就。真认识到无常,本来解脱。
老师再次强调,佛法是很实际的。要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去体会。实际的去看我们的思想、觉受、身体,乃至万事万物,是否是无常。譬如,平时我们认为的“我”。能主宰的才可以说是我。我们所意识的这个我,是不是能够完全主宰呢?如果可以,为何自己不能控制生老病死呢?师言:“修行就是打破幻想的过程”。
讲完无常,老师接着问,一切现象是无常,那有没有常?我们生命里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呢?借由药师佛的第一大愿,老师为我们讲了“常寂”二字。不生不灭,就是常;不增不减,就是寂。非修而得,本来如是。这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老师要我们回到自心去体会,如果真能体会到“常”“寂”两字,就对了。
老师是日放大招。师曰:“因为无常,所以不可得。连成佛都不可得,菩提也是不可得。因为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此语一出,振聋发聩。一字千金。三藏十二部经,都讲完了。无所得,便是道场,便是空,便是安心,便是菩提。无所得,徧一切法,一切心。无所得也无所得。故本师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后二日,老师随讲随回答同学问题。担心我们认知不清,故又把病又分为两种: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又带领我们读《大藏治病药》,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诸病,和知道对治的诸药。告诉我们透过佛经,修止观,通过忏悔,发露不覆盖,知道自己的病。通过修福—-行善,修慧—-闻思修,皈依三宝,求佛加庇,身心双治,返本还原。
老师引领同学时,更是火眼金睛,明察秋毫。譬如老师带一位同学去体会什么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发现同学回答的,都是在讲事,而非心。老师即刻予以纠正,过去心不是过去事,要认识清楚,体会清楚。老师指出的这点,在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正如黄檗禅师说的,[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中区别,需认真看清。
四天课程下来,再一回味,才发现老师的所讲的内容是有系统的,而且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如珠走盘,叹未曾有。内容无所不包,事无巨细,与佛经一对照,才后知后觉,老师是在现身说法,给同学们生动的阐释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如慈父般,不论儿女出处,好坏,美丑,利根钝根,皆以最朴实,最炽诚的心愿,令其身心满足。得到最实际的帮助。这种反差,就如同多年前,我第一次读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觉得都是穿衣吃饭,婆婆妈妈,根本不够高大上。无知者无畏。但多年后再读,才知道药师佛的大愿,是多么的实际。那种急人之困,除难解危,暗室逢灯,绝处逢生的感受,没有实际而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中没有吃过苦,或没有到一定的时候,是体会不深的。若已为人之父母,方会略有此感。只愿孩子,无病无灾,衣食无忧,资财有余,这些足以安身。平平安安,无忧无愁,快快乐乐,这些足以安心。人无外乎这身心两方面,这时再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才知道药师佛的心愿,和老师的心愿,真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慈悲之心,昭然可见。
药师佛,第一个字是药。佛有药,就是说明众生有病。众生之病,就是二障。老师说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理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治病。然而最后,“众生之病,同一幻病。如来之药,同一幻药。”一个幻字,又是话头。
再次感谢老师带病讲课,普大法雨。感谢师母陪伴照顾。感谢会务组的同学,忙前忙后,使得这次课程圆满举行。感谢所有提问分享的同学,感谢所有共学的同学!祝大家福慧增长,欢喜自在!
责 编 |神 丁
作 者| 至 亨
编 校 | 乐以忘忧
排 版 | 阿 离
特别说明
文字由净明学苑编辑组辑录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