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市场和交易的认知

•交易是对未来的价格变化进行下注,是某种程度上的赌博行为。

• 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价格的变化,比如 基本面,又如技术面或它们的结合等等。每个方法各有优劣,没有好坏之分, 也没有上下之别。

• 我们对价格变化的解读是有限认知,想做到长期把握当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是非常难的。所以要尊重当前价格,因为价格长期看是最实际的所有因素的 综合反映。价格变化是有一定模式的。

• 角度多样,指标各异,品类繁多,方法成百上千,交易是一个混乱的世界,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要为自己的交易立法。

• 成功的交易本质,就是专注于某一个方向或领域,找到优势,而后坚定执行。在交易中要克服追求即时满足带来的短视问题,应该追求延迟满足,追求长 期稳定收益。

• 好的交易方法的几大特征:与时间做朋友、灵活机动、有韧性、风险可控。

02

交易基本框架

价格运行的一些模式:

1. 动量效应,趋势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种类型策略效果一般,需要辅助如目标波动率,判断方向由混乱走向一致的物理学指标等来对 仓位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实盘的效果。

2. 大部分价格运行过程是一波三折的。如果一个策略是正向指标(如双均线上穿)入场,反向指标(如双均线下穿)出场,这样的策略 大多时候容易频繁开平仓,获微利。应该针对这种特征设计更好的应对策略,做到灵活,有韧性, 风险低,有耐性等待行情走出来。而且这种应对方法设计要简洁。

3. 价格受情绪影响,时常会发展过热。

4. 物极易反,价格往一个方向走久了,更容易出现反方向的动力。这是一个我多次尝试,仍然没有好效果的方向,因为实在很难判断当前行情能走多远。

5. 品种属性不同,品种之间价格运行的相关性比较低。可以做各种对冲策略。交易多市场,多品种,充分利用低相关性去分散风险。

6. 行情大小是有很大差异的。对富人和普通人收同样金额的税是多么不合理的行为,所以需要做到大行情给大仓位,小行情给 小仓位。小仓位试仓,随着行情发展,在有盈利的保护下稳步加重仓位,捉大行情。

03

策略个性简介

果敢- 严格按照策略逻辑进行开平仓的能力,这个对量化策略来说问题是不大的,而对于主观策略来说,比较难坚持。

不逆反- 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价格方向的指标,不符合指标则不开仓。比如,价格在 10 日均线以下不做多。

耐心- 与时间做朋友,策略的持仓时间要适当的长,我的策略大多数持仓时间在 20 日以上。另一方面是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

努力保本- 想办法降低本金损失的风险。设定固定价格止损就不是特别好的方法,因为价格止损一般不能太近,达到时损失就比较重。

灵活- 如开仓时对仓位进行灵活分配。开仓后,依据价格走势采取多样的或分段的止赢止损规则。

适应力强-适用于更多品种或能适应更多的行情环境的能力。

不贪- 在有盈利的情况下,考虑多样的止赢方式,主动放弃一些可能的赢利,追求比较平稳的盈利模式,而不求全。

抗打击- 价格出现反转,能忍受盈利回吐的能力。以双均线策略为例,如果金叉开多,遇到死叉就平仓,就个策略的抗打击能为就很弱。

方向坚定- 开仓的方向不能经常发生变化,而是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可以避免在震荡期间来回打脸。

谨慎- 开仓逻辑应该简洁而谨慎,减少假信号发生的概率。

04

策略与个性分析

1.0策略介绍:

这是基于研报研发出来的第一批策略,包括两个动量策略和一个基本面策略。策略逻辑是基于时序/横截面/展期收益动量观察 N 日持有 M 日。这三个策略在 2018 年初开发成型,2019 年 3 月正式上线。截止到 2021 年4 月两个动量策略表现尚可,但在 2021 年 5 月份左右出现很大的回撤。而展期收益策略从上线以来表现不理想。策略整体 calmar 比率在 1 左右。这三个策略的特点是呆板,开仓和平仓逻辑都太简单。如果不是加入了仓位动态调节机制和使用一些物理学信号对仓位进行调节,基本没有实盘价值。当然,这些策略也有优点,由于是基于昨收确定信号,而在第二天收盘开仓,所以可以在第二天每分钟都开仓,策略资金容量很大。

calmarratio_calmar_calmar比率是什么意思

个性分析:

这几个策略逻辑过于简单,表现比较好的个性有果敢、不逆反、耐心持有和适应力强,其它方面乏善可言。策略总体表现非常一般。

2.0策略介绍:

有一次与同事讨论策略,他告诉我一个现象,适当延长策略的持仓时间,一些原来亏钱的策略变得能盈利。我对这背后的原因深感兴趣,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这就是 2.0 策略改进的起因。这批策略都是趋势策略,趋势可能是 10 日左右的绝对趋势,也可能是 5 日左右的趋势横截面,也可能是日内强势品种。开仓后满足一定条件则会持有较长一段时间,配备了丰富的止赢规则。一般来说,持仓周期越长,回撤的控制越难,所以再设计一些解决回撤问题的规则,2.0 策略基本上成型了。这些策略在 2019 年底研发出来,之后表现都还挺好。但在 2021 年 5、6月份出现了大回撤。策略整体 calmar 比率在 2 以上。

calmar_calmarratio_calmar比率是什么意思

个性分析:

2.0 策略增加了一些重要的规则,策略在努力保本、灵活、不贪和抗打击这些方面比 1.0 策略有了质的提升,整体效果改善明显。

3,0策略介绍:

2.0 策略长期表现挺好,但在 2021 年 5 月份期间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出现了比较大的回撤。针对当时高波动而效率不高的行情,我一筹莫展,只能尝试开发新策略,寄希望于能找到相关性小的新策略进行对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测试时无意中找到了能比较好应对这种行情的新规则,而新规则对过往行情适用性也很好。再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我又给策略配置了新的优秀个性。3.0 策略与 2.0 策略逻辑上相差不大,主要的改进在于减少了假信号。3.0 策略是在 2021 年 7 月左右开发出来的,之后表现不错。而且有一个意外惊喜,改进后的策略在高波动率的情况下表现也很稳定。策略整体 calmar比率在 3.5 以上。

calmar_calmar比率是什么意思_calmarratio

个性分析:

3.0 策略相对于 2.0 策略在个性上,主要增强在方向坚定和谨慎

05

心得杂谈

心得杂谈之一:预测 VS 应对,追还是等?

预测类的策略会构建预测模型,倚重预测的准确性,开仓后的应对动作过于简单。而应对类的策略,用很简单的指标作为开仓条件,之后采用更灵活有效的应对动作对仓位进行处理。二级市场价格变化的最大特点是不确性高,而预测类策略却勇敢的直面这个挑战,对这样做的结果,我觉得长期来说,稳定性不高,效果不好。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做应对类的策略。

运行预测类策略,由于比较信任预测模型,一开始就抱有比较大的期望,所以在亏损时,情绪波动会比较大,而情绪波动往往会影响执行的一致性。预测是追求的心态,满怀期待,求而不得,是很痛苦的。而运行应对类策略,首先期望就不高,知道采用简单的开仓条件,成功率不高,面对亏损就比较淡然,再加上有更加灵活有效的应对动作,执行起来就更容易。应对是等的心态,这个不行,我再等下一个,心态会平和许多。

预测模型有各种各样,在不同的行情下,可能要适用不同的预测模型,难以把握。而长期有效适应性广的应对模型单手手指头可以数得过来。我现在的应对模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只是开仓方式不同。这也保证了我策略的长期有效和很广的适用性,也容易坚持。与其去把握百变的预测方法,不如去把握基本不变的应对模式。

心得杂谈之二:策略应不应该经常更新?

市场是变化的,所以经常听到一种声音,强调交易策略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随市场而变,要不停根据市场行情对策略进行调整,不然就跟不上市场的节奏。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个策略只能维持几个月,一两年就会失效的话,那也就意味着,采用这种方法的人运行的策略不断在失效,一个在运行不断失效策略的人真能长期把业绩做好吗?而且更糟的是,策略是根据当前行情调整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前市场风格已经持续了好一段时间,这又减少了新研发策略的有效时间。用会不断失效的策略去面对风格不停变化的行情,想想都是劳心劳力,而最后不是很讨好的事情吧。

我争取不去这么做。从一开始,我就把注意力放在基本不变的模式上。我觉得价格运行模式是基本不变的,动量效应,价格走势一波三折,这些特点就是不变的。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重点去设计处理这些特点的应对动作。所以,价格运行模式不变,那我在这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动作也通常会是有效的。然后我再依据价格走势的多样性(有的慢,有的快,有的持久,有的很快就反转)来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

所以我的策略基本上是不变的,偶尔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对参数做微调,但都非常少。而且对所有的品种,参数都是一致的。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很多,也比较容易做到知行合一。

心得杂谈之三:策略的适用性

策略的适用时间和广度,取决于策略的底层逻辑。只有找到扎实的底层逻辑,在这个逻辑之上构建的策略才能长期稳定有效。我是基于‘动量效应,价格走势一波三折’这个逻辑构建的应对动作,建立在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之上且快速反应的应对体系,所以策略的适用性不错。使用基本不变的框架,我分别构建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策略,效果都挺不错的。我相信这个框架也适用于外汇这个市场。最近,我试验了一下把这个应对框架运用在股票市场。给定一个股票池,应用我的应对框架去买卖要比买入并持有策略好非常多,收益增加 50%,而同时回撤减少了 60%,效果大大增强。由于应对框架是基于有效的最底层的逻辑开发出来的,而底层模式适用于各个市场,绝大部分品种,所以这套框架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心得杂谈之四:全过程风控体系

风险控制是投资中的重中之重,也可能是难度最大的一块。在风控中通常分事前风控和事后风控。事后风控比较简单粗暴,使用时都已经出现蛮大的亏损,而且会影响策略的正常运行,通常都不是最优选择。以下是我的策略体系中对事前风控帮助比较大的一些点:

1. 策略组合,把逻辑上有对冲关系的策略组合运行,把收益和风险分散在多个相关性小的策略中。

2. 策略边界,根据策略的特点,设定策略的边界,比如市场平均 ATR 很高时。超出边界的行情不参与,减少无谓的磨损。

3. 多市场多品种,我的商品期货策略适用于 30 个以上的主流品种,每个品种持仓的占比都比较低。把仓位散在不同的市场和品种上以分散风险。

4. 仓位调整,体系会根据品种最近的运行情况,以及整体市场状态对仓位进行调整。比如单品种目标波动率,市场平均效率,市场平均 ATR,信息熵等。总体目标是,在行情好时多点仓位,在危险时期少一点仓位。

5. 快速离场机制,我设计了一套快速离场机制,对持有仓位进行判断,有危险就会尽早平仓。

6. 开仓确认,在每一次开仓时,会进行二次确认,以减少假突破/信号。

7. 灵活止赢,比较多样的止赢手段保证阶段性获取盈利。得益于以上风险控制手段,我策略风险控制得比较好,当前实盘策略calmar能达到 4 以上。平均亏损是比较小的,大概是平均收益的三分之一

心得杂谈之五:痛苦与未来

1.0 策略在 2019 年初研发成功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在 2019 年 10 月左右,连续出现半个月左右趋势的大反转。创最大回撤 30%。

2.0 策略在 2019 年底研发成功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在 2021 年 6 月左右,连续出现无方向大幅度波动。创最大回撤 25%。策略升级到 3.0,自我感觉良好的程度降低了许多。因为我知道,未来一定还会出现策略不适应的行情。而事实就是,在今年 7 月中旬开始,3.0 策略在连续两个月多的震荡中,毫无还手之力,出现了连续回撤。如果没有新策略,我只能祈祷震荡快点结束了。

总会有糟糕的情况存在,那策略升级还有意义吗?我认为升级是有意义的,只要策略的新指标/应对动作设计得更合理,那策略在以后的糟糕行情中的表现也大概率会相对更好。当前的痛苦会激发新的灵感,让策略升级后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比如当前的困难,让我意识到 3.0 策略能比较好的适应有 15%以上趋势幅度的行情。而要对当前体系进行改进,一是可以做的更长,二是可以做得更短更快。我已经比较好的应对:“动量存在,趋势一波三折”,下一步应该在“行情存在差异”上做深入研究。做长,可以把建仓期从一个点扩展到多天连续建仓。这样可以容纳超大资金量。而在建仓初期,由于仓位还很低,即使在震荡行情中损失也较小。这个想法我早就有了,但一直没有动手,因为这种策略要求大资金账户。虽然我现在管理着 7000 万总资金,但分散在多个账户中,最大的账户不过千万,有策略也无法运用,就没有着急去做研发。做短,我想应该是基于横截面优选出一些短期内容易出现价格冲锋的行情,这通常是最近有超强表现的品种,等待机会开仓后,随着价格再次突破,获得一定盈利后及时平仓。

希望在一年内,这两个方向都能有所突破。到那时,策略体系应该算是升级到 4.0 了。

第六部分:关于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情的思考

5 月中旬以来,很多趋势策略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回撤。我设计的策略也不例外,好几个 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最大回撤。从技术面的角度来说,这段时间的行情的特点是高位震荡而且波动很大,这在过去 10 年的行情中都没有出现过的。我可以根据这个特点,给策略加入边界条件,当市场波动率大而市场效率指数低的情况 下,不开新的仓位。加入这个条件后,回测的结果有相当的改善,从逻辑上来说,加这个条 件问题也不大。但我对加边界条件是很慎重的,因为害怕走上过渡拟合的路。在这些点上也 是让我比较迷茫的,中间的度不是很好把握。要比较好的解决当前行情的问题,我想到捉大行情策略,这个策略以很低的仓位进行试 仓,行情不对的时候损失很小,做对了,随着盈利的增加,在设定一个保护线的情况下不停 的增加新的仓位,并分级对仓位进行止赢。攻守兼备,而且这个策略的资金容易是巨大的。我想最终比较理想的策略体系一定是相关性小的策略进行有效组合的结果。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