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社会要重新分配话语权,就有新词儿诞生。
于是,“情绪价值”这个词儿,突然就火了。
老匡了解了一下,“情绪价值”这个词,最初来自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用来表达顾客的情绪收益与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大概是下面这个意思。
再深入了解,发现情绪价值有6大类型:
1、教导型价值:对方有问题或困惑时,运用专业、智慧,给他人指点迷津。
2、分享型价值:源源不断的分享好玩、有趣的资讯。
3、治愈型价值:对方悲伤难过时,通过深入沟通,平复对方伤痛。
4、彰显自我型价值:在相处中,通过彰显对方的优越,让他人获得快感。
5、猎奇型价值:鼓励、带动他人一起体验对方想做但不太敢做的新鲜事,让他人生活更多姿多彩,体会别样人生。
6、鼓励型价值:无论他人做什么、做的怎么样,就是一顿鼓励,让他人充满信心。
所以,研究半天研究了个寂寞,“情绪价值”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儿,并无卵用。但是呢,大家正在用这个新词儿,疯狂搞流量。
怎么搞的呢?这几天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的自媒体——
你想骂的男人,他们帮你骂。
你想骂的女人,他们帮你骂。
你想骂的群体,他们帮你骂。
你想骂的公司,他们帮你骂。
你想骂的老板,他们帮你骂。
你想骂的国家,他们帮你骂。
你想吹的明星,他们帮你吹。
你想吹的城市,他们帮你吹。
你想吹的学校,他们帮你吹。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就给你鼓励。
你想拥护什么样的价值观,他们就给你正名。
你想要做的,他们都说对。
你想要说的,他们帮你说。
就这样,你的情绪得到了极大满足,甚至意犹未尽的将你未发泄干净的情绪留在评论,然后点赞、收藏、转发,你获得了情绪价值,自媒体们拿到了流量。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也还好,因为大家并没有为所谓的“情绪价值”付出任何金钱成本。
但问题是:这两年,我看很多做知识付费和身心灵赛道的朋友,一窝蜂跑出来卖“情绪价值”,瞄准的还是创业者群体,这你敢想?更夸张的是,这个虚无缥缈的鬼东西,还很好卖。
他们的逻辑是:这两年大环境不好,生意不好做,创业者普遍焦虑,需要鼓励、治愈、安慰,需求旺盛。
所以交钱以后,无论你在创业路上是倒霉蛋、赔钱怪,还是窝囊废、受气包,都会被一声声尊敬的“大哥”“老板”,温柔体贴的按摩成业界巨头、商业巨擘、行业大佬、成功人士,主打一个“开启爆爽人生”,充分满足你的“情绪价值”。
当然了,在你爽完以后,放下手机,回归现实,还是要一个人收拾烂摊子。
可以说,情绪价值对于创业者,吊用冒得。
这年头,创业者要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每当我说情绪价值约等于狗屎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补充:“高情绪价值的人,总是先讲情绪,再讲道理”。我想问他:“情绪能不能当饭吃?能不能?如果能,当我没说。”
前几年大环境好,大家一团和气,怎么说都无所谓,反正有钱赚,今年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有数,还他妈一天天的情绪价值、情绪价值,真要出去要饭了。
非要老匡拿这张远古老图来说事吗?兄弟们?
说白了,当我们这些创业者开始赚不到钱,全家吃、穿、住、用、行出了问题;或者因为没收入或负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还需求个屁的爱和尊重?
用于体现优越感的奢侈品,富人都不买了,何况我们这些没个屌编制和铁饭碗,万事只能靠自己的苦逼创业者们?还追求个屌毛的“情绪价值”?真没时间去考虑如此高端的“情感需求”了,兄弟们。
正如我文章开头那张图片:我所说的每一句,都是最难听的真话。
其实写到这里就结束吧,我怕再写下去,把自己也搞成了“情绪价值”,我去。但是搁笔之前呢,还有4句话要唠叨,别拦我,一定要说:
1、不亏>赚钱:如果大环境依然没有好转,那以后的生意逻辑就变成了“不亏>赚钱”。意思是,以后我们做生意,要优先考虑如何保本、不亏,而非赚多少钱。
因为今时不同往日,现在亏钱可能以后真没机会再赚回来了。
2、跑小模型,不要大生意:如果你打算拿100万出来折腾,用上面的指导思路,你最多只能花30万打样(其它的钱找其他股东分散风险),小模型跑通了再增资或扩张。
不要一上来就大手大脚,不亏>赚钱,跑小模型,不要大生意。
3、不要花1分钱的冤枉钱:如果你创过业就知道,创业这个逼事儿,哪儿哪儿都要花钱,所以不要花1分钱的冤枉钱,尤其是这两年。
在不花钱的清单里面,首先是身心灵这些课,其次是谨慎选择知识付费结构,不要挑卖“情绪价值”的啊兄弟们。非要选,就选带大家做生意的,离项目近、离钱近的,你花钱学知识最后不都是为了挣钱吗?是吧?
4、本来本文的标题是《警惕“情绪价值”消费陷阱》,但是我真正想看到的是《没有创业者为“情绪价值”买单了》,你们懂的。。。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