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 幸遇“伯乐”

中外蜚声三晋扬_蜚声中外_蜚声中外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初中毕业后考取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二年制),由于家境贫寒,离毕业还差一学期时辍学回家,边在金坛初中做庶务员,边帮助父亲经营小杂货店。1928年,华罗庚染上了伤寒,卧床半年。后来,病虽痊愈,但左腿却残废了。华罗庚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勤奋自学,刻苦钻研,1930年12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文章所谈的这个问题,是在我国数学界二十年代末期出现的那股争解世界数学难题的热潮中,人们竞相进击的“未被攻克的堡垒”之一。

这篇论文引起了当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熊庆来从华罗庚这篇论文中发现作者很有数学天才和探索精神,也很有智慧和勇气。文章写得很好,推导正确,逻辑严密,阐述得当,文字精炼。一向爱惜人才的熊庆来在知道了华罗庚家境贫寒、刻苦自学的经历之后,更感到华罗庚研究成果得来的不容易。

熊庆来非常珍惜华罗庚这个数学天分很高的难得的人才,认定他很有培养前途。1931年,熊庆来设法破例让仅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算学系任图书室助理,想尽办法给他创造学习的条件,并亲自指导他的学习。3年后,熊亲来又努力破格将华罗庚转为助教。从职员系列转为教员系列,这在清华是破天荒的。没有大学学历而能登上清华大学讲坛的,华罗庚是第一人。华罗庚是幸运的!如果没有熊庆来这位“伯乐”,那他这样一匹“千里马”也很可能就被埋没了。

寄旅昆明 共赴国难

中外蜚声三晋扬_蜚声中外_蜚声中外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1936年夏天,已成为知名数学家的华罗庚,由清华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剑桥两年间,他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赢得了一片赞扬。他曾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国、德国的数学刊物上。

本来第二年他原计划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向苏联,但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他便决定放弃访问苏联的计划,于1938年返回祖国,共赴国难。

华罗庚到了昆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应此时已担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恩师熊庆来的聘请,在1938年12月起至1939年2月这段时间里,为云南大学数学系学生每周讲授2 个学时的《数论》课程。

从1939年9月起,昆明频频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躲警报成为昆明民众的家常便饭。一开始,华罗庚一家人也随着人群跑进防空洞避难。敌机在轰炸,华罗庚在防空洞里仍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看书,思考数学问题。炸弹震的土落在身上、书上,他抖一抖土,又继续看书或是演算起来。有一次,防空洞震塌了,他的身子都被土埋住了,在别人的帮助下,他费了很大劲才从土里挣扎出来。

后来,云大、联大的教授们大多拖儿带女搬到了乡下疏散。住得最远的去到三十多里之外的呈贡镇,有课时进城讲课需要坐小马车,或者步行,非常辛苦。遇到雨天,则泥泞路滑,赶到教室已是形同落汤。

华罗庚一家六口人刚开始疏散时,没找到合适的去处。已经先到昆明北郊农村陈家营安顿下来的闻一多,听到这个情况,便热情地让给华罗庚家一间房,他自己一家八口人住在另两间房子里。同一屋檐下分住两家人,当中用一床布帘子隔开,开始了隔帘而居的共患难的生活。

后来,华罗庚写下四句诗,记述了这段令两家人都毕生难忘的生活,亦表达了教授们那种“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心: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物价飞涨,华罗庚一家人在昆明的生活过得极艰苦。有一段时间他们家在北郊离城二十里路的一个村子里疏散,就住在农民的牛圈楼上。白天,华罗庚拖着病腿走路进城去讲课,晚上又在昏黄的小油灯下埋头钻研数学。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把为排忧解愁而抽的劣质香烟也戒了,然后还悄悄地改换个名字,到一所中学里兼课,挣几个钱来糊口度日,养活孩子。

后来,华罗庚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实描述了自己这段时期的悲苦生活:

“想到了四十年代的前半叶,在昆明城外二十里的一个小村庄里,全家人住在两间小厢楼里,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点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猪马同圈,马误踩猪身,发出尖叫,而我则与之同作息。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高者,高而不危之高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埋头读书,苦心钻研……”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华罗庚没有向生活低头,四年的时间,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先后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1940年到1942年,华罗庚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2年9月起,华罗庚被熊庆来校长聘为本学年云南大学数学系兼任讲师,每周讲授《数论》课2 学时。1943年6月底7 月初,云大的学年考试暨毕业考试中,《数论》课程是由华罗庚负责主持的。

1943学年,华罗庚再次受熊校长之聘,为云南大学数学系授课。1944年8月至1945年,华罗庚被云南大学聘为“龙氏讲座”教授,每周授课3小时。

在这期间,尽管生活艰辛,科研资料缺乏,但华罗庚又开展了矩阵几何和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从此离开了昆明。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蜚声中外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_蜚声中外_中外蜚声三晋扬

1947年至1948年,华罗庚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访问研究员,又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数论》课。1948年,华罗庚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至1950年,华罗庚担任依利诺伊大学教授。这期间,除数论外,华罗庚还涉足有限域上的方程论、典型群与域论等领域。

新中国成立了,华罗庚毅然携妻儿于1950年回国以报效祖国。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归国后,他参加了建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备工作,1952年被任命为首届所长,从此他全力投身于建设研究所的工作。以后他又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主任、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他在代数、几何、多复变函数、数论等领域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还与学生王元合作进行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应用的研究,其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华罗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重视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尽管身残体弱,他仍坚持数学研究及其应用工作。怀着一颗“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的心愿,他为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走遍了全国多个省市,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1983年,华罗庚成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第一个中国人,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绝对第一流的数学家”。为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国家数学事业的发展,华罗庚在晚年还多次访问欧美和日本。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就在刚讲完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然发作而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