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到,微信公号里的各式各样介绍猫科的推送,您没准刷到过了吧?那么,类似下面这样的文字,您可能已经也就读过了。其实,不光是这几天应景的推送,在许多动物园展出狮虎豹的地方,也往往有着相差无几的表述。一般都是在介绍大猫们(big cats,豹亚科)和小猫们(small cats,猫亚科)区别的时候,就会非常贴心滴为您呈现。
所以,舌骨的骨化程度 & 能不能咆哮就真是大猫与小猫之间的重要区分呢?
201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题为《野生猫科生物学及保育》(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Felids)的专著,由该校动物学系的大卫·麦克唐纳教授(David Macdonald)和安迪·洛夫里奇博士(Andy Loveridge)主编,全世界超过100位作者贡献的29个章节组成。
两位主编在野外的合影,大卫教授(右),安迪博士(左),他们前面是一头被麻醉了的非洲狮,摄于津巴布韦万基国家公园,引自Macdonald &Loveridge(eds.)2010
该书第三章介绍了猫科的形态与功能,在通讯一节,专文讲了猫科的叫声。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然而,对多种猫科动物进行的详尽解剖研究显示舌骨结构与咆哮的能力并无关联”(However, detailed anatomical investigations of a wide variety of felids showed that hyoid structure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bility to roar)。
第三章的作者们还给出了进一步的理由。首先,咆哮(roar)这个概念本身就缺乏清晰的定义,按照声谱分析的结果,大猫里面其实只有狮的叫声表现出所谓的典型“咆哮”特征。比较解剖显示,猎豹声带中的弹性纤维膜窄而薄(下图b),而狮的这层膜则长且厚(下图d),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气流通过声带的时候,狮会产生低频的(深沉)叫声,而猎豹则会产生高频(尖利)的。
此外,比较解剖研究还揭示,豹亚科成员声带在身体中的位置相对于猫亚科的更加靠后。所以,研究者们认为,豹亚科动物通过位置更加靠里的声带当中,更长更厚的发声膜振动产生的低频叫声,通过更长的声道传导,再加上口腔+咽部(呈钟型)的共鸣,最终生成了所谓的“咆哮”。
猫科动物声带位置示意图,a) 狮,b) 猎豹
北京动物园的谭邦杰先生早在1957年就撰文比较系统地介绍猫科动物,他老人家在文中只提到了舌骨的骨化程度,而并未提及与叫声的关联。
1987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食肉目里面出现了相关的描述,但也只是说:“猫族或称小型猫类,具有完全骨化的舌骨。它们在呼气和吸气时,能发出呜呜的猫叫声,而不能发出象豹族那样的怒吼声”。不难发现,这里其实并未将豹族的“怒吼声”跟豹亚科的“舌骨骨化不完全”进行直接的关联,对吧?
舌骨骨化程度与豹亚科“咆哮”能力究竟是什么时候在简中世界里组成“大杀四方”的CP?这个问题,如今或许已经不大容易找到答案。只是希望,酱婶儿的代代相传在当下这个虎年里就打住了好伐。
顺带提一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还出过一本《野生犬科生物学及保育》(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Canids),喜欢狗子的朋友们也不妨去找来xio习xio习。
这里写过的“猫子”:
参考资料
高耀亭,等. 1987. 中国动物志·兽纲 第八卷 食肉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谭邦杰. 1957.猫科动物. 生物学通报,(8): 21-26.
Macdonald, D. W.et al.(eds.)2010.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Feli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