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贝子庙(上)
跟 东 整理
贝子庙,座落于现在锡林郭勒盟盟公署所在地、草原新城——锡林浩特。庙背靠“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山西邻由南向北缓缓流去的清澈的锡林河,四面环山。庙的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
贝子庙兴建于清乾隆八年(1742),迄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这座古庙因建筑在原东阿巴哈纳尔旗(贝子旗)境内,故名“贝子庙”。又
因最早主持兴建该庙的葛根曾获得“班第达”学富五明者称号,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班第达葛根庙”。它最早建成的朝克沁殿,藏名“葛丕勒林”,蒙古语称为“博彦阿力毕吉胡”殿。
一、贝子庙的兴建
贝子庙的兴建,正值清朝政府利用佛教,统治蒙古,也是蒙古王公贵族为巩固其政教勾结的封建统治,着力推崇佛教和大兴寺庙建筑的时代。
在此之前,敖包克山南原有一座小木庙,叫“东阿巴哈纳尔庙”,据说每年该庙呼图克图喇嘛聚众祝颂,小庙人满为患,常需搭许多帐蓬。可见,随着蒙古地区佛教的兴盛,需要大量扩充、建造寺庙。
最初主持建造贝子庙的是该庙第一世葛根巴拉朱尔伦德布和本旗贝子巴拉吉日道尔吉。
巴拉朱尔伦德布,清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生于西藏章龙地方,6岁被章龙河岸之图布丹达日扎庙立为葛根,12岁来到内蒙古,曾路经鄂尔多斯、东苏尼特,17岁应东阿巴哈纳尔旗查干格楞喇嘛之邀请前来该旗。
他精通藏文、蒙文,在当时封建上层,喇嘛中享有盛名。34岁时,得到本旗贝子巴拉吉日道尔吉信奉推崇,请他主持全旗的祝颂仪式。
乾隆八年(1742年),根据巴拉朱尔伦德布的提议,在原小木庙的场地上着手建造两层新庙——朝克沁大殿。
据记载,建造这座大殿时,从北京、张家口、多伦等地招来大批泥瓦工、石木工和画匠等建筑技术人员,投资白银一万两,以“积善施主”名义,向每户富牧收取马20余匹,白银200—300两,一般牧民每户也最少收羊5—6只。
此殿历时5年建成,喇嘛人数从原有的三、四十人猛增到300多人。
同时,巴拉朱尔伦德喇嘛、巴拉吉日道尔吉贝子花费白银4000两、制成两台“浩日老”(佛教法轮),奉献给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此封巴拉朱尔伦德布为“章龙班第达”及贝子庙葛根。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将建庙情况奏报清朝皇帝,皇帝赐封巴拉朱尔伦德布“阿日亚·章龙·班第达”称号,命名该庙为“崇善寺”,赐给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并颁发证书,许带“都代”(编制内员)喇嘛45人。这是贝子庙最初兴建的概况。
二、贝子庙的兴盛
二世葛根阿旺罗布僧·丹毕扎拉僧时期,庙舍继续扩充、经典仪式等基本齐全。
嘉庆五年(1799年)建造了明干殿(活佛殿堂),召开拉布楞达沁诵经会、明干殿诵经会,同时又建造葛根大仓。
嘉庆十九年(1814年)建造却伊拉札仓殿,道光五年(1825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建成却伊拉殿,组织了三吉德毛伦诵经会(念佛经)。
阿旺罗布僧·丹毕扎拉僧深通经文,是个博学多才的喇嘛,他用木版印刷的崇本(选集)6卷,除佛供、经文等内容外,尚有医学、体育、鼓号等乐器音调的理论,配有风格奇特的说明文字和插图。
这件珍贵的文物,于1957年被捷克的蒙古学家培勒·波哈拿走。在阿旺罗布僧·丹毕扎拉僧时期,数量繁多的佛像雕塑、庙宇壁画及佛供用具的制作,大部分是他亲手绘制或设计的。
这个时期,喇嘛人数500名,有时参加诵经会者多达千人。
五世葛根阿布干海德布·普如来拉布吉时,为贝子庙极盛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兴建卓德巴札仓,1914年建造满巴札仓,1918年又建起卓德巴殿,喇嘛人数达1200多人,是建庙史上的最高记录。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