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minded是一个特别牛的词,一旦领悟到了之后,顿时就觉得天地广阔,什么都不是事儿,又什么都是事儿。
最早接触这个词是因为?咦…好像又是因为那个姓李的……后来看Ray Dalio的《原则》(Principles)的时候,也看他用很长的篇幅讲述过。
我觉得我的心里是有一点open-minded的种子的,乃至于后来才能用它把大脑角落里的狭隘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挤走。——现在还没完啊,这不还在做呢嘛。
虽然我对open-minded的理解暂时还没有形成一个圆融的体系,不过还是很愿意说一说我眼中的两个小剖面。
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禀赋——从你睁大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之后就开始了,但事实上它的宝贵很少被人珍视,甚至有人把它丢了都浑然不知,就好像自己从来就没有过一样。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姿势。有的人偏安一隅——非贬义,早早地选择一种长远以来已经搭建完善的方式生活,有的人还有热忱,不断地延展自己,去感受那些看起来有些遥远的「已有之物」,到这里已经是个人比较喜欢的状态了,也是很多人们正在经历的过程。
至于屈指可数的那一小撮人,他们倾向于去探索并且寻求打开与这个世界相交的另一维度,努力把更多东西带来这个世界——也就是想改变世界的人们。暂且不论他们的想法能不能最终落地,能把大脑的探针戳到已有世界之外就已经是令人愉悦的体验了。
以我的粗浅理解,简单拿学历来举一个例子,在大学以前的基础教育之后,本科的学习可以视作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为广博的过程,学习「已知的已知」——跟国内比起来,美国本科教育体现得更为明显;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介于本科与博士之间,重在找寻领域和掌握研究方法,了解「已知的未知」;而博士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个有价值并且能够被戳破的点,不断地把自己的探针伸出去,创造「未知的未知」。
所以你看,在外人看来苦大仇深的博士(实际上好像也是?)是有自己独一份的乐趣的——倘若自己真想好好挖掘那就更好了。
抛开与我等庸众无关的学术,在生活里,多那么一点点好奇心也会有意思很多。想想自己的童年,看看自己或者人家摇头晃脑四处打量的孩子,好像真的是这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孩子来说,太多东西都是「未知的未知」了啊……所以愿你知道得多了之后,还能走回思考未知的反向过程。
人与人的差别很微妙的,你可能会觉得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真的很不一样,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时候就是底层观念的小小差异在make the difference。
容错率
说起来,「容错率」也是与「好奇心」有关的。
因为通常来讲,你的「好奇心」越强,撞上南墙的概率越大。跑得越远,摔跤的可能性越大。学得越多,不明白的东西越多。论文写得多了,被挑出问题的概率越大:)交往过的男(女)朋友多了,被甩的次数越多……
没毛病。
所以后者似乎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停止做前一件事情的理由。毕竟可以一口气把游戏打通关的,不是用了外挂,就是游戏开发商是他爸。你的出厂设置本来就是hard模式,让你多死几次怎么了?前期打小怪打开心了,碰到了大boss还以为能那么轻松啊……
这个时候,open-minded又该上场了。其实最核心的,不就是接纳自己。无论多么精良,不容错的系统一定是最早崩坏的。骂人最狠的话,大概就是祝他早挂,祝他全家早挂。你要走的路那么长,怎么可以就被这么几颗小石子绊住了脚。
不得不承认,青春期看的各种男主角逆天玄幻文,的确令人神清气爽,就像在另外一个世界肆意驰骋。但要认真说起来,即便他们后期多逆天,作者还不是得在前期埋上一堆压低人情绪的小坑。
一个敢于挖掘,能够容错,善于迭代的系统,真的是个再好不过的系统。既然已经站在了现在这个位置,那么我就不得不也必须说了,这样的人生才比较有意思啊。
等到你足够有好奇,足够能容错之后,某一天蓦然之间,或许会觉察到自己就像寰宇之间的一颗沙砾,微小但有力量。
好了。虽然说了这么多,我也未必把open-minded做得多好了,咱们还是线上吹吹水,线下见真章。
不过等这篇文章发到你们那端的时候,我的open-minded实践大概能算又往前走了一步了。对吧?大哥……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