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
本章有三个主题 我们聚焦于「直道」 这是最重要的
第一 本章体现了夫子的对人的毁誉观!
关于毁没名言 起码对讚誉 孔子是要经过事实考查 相信对于毁 更要事实考证
第二个 是对待历史的三代观
三代,夏、商、周也。
这个我们再讨论 孔门儒学总是把某种政治理想寄托于三代
记得张光直曾说过大致的话
你怎知道野蛮时代野蛮呢 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文明 反之亦然
第三 就是「直道」的问题了
「直」在论语出现22次
「直道」出现过两次
除了这一处 称颂三代直道而行之外 还有下面一处: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我体会 当夫子讲直的时候 更多情感意味 如以直抱怨 狂而不直 人之生也直!
今天我们说某某人直道而行 也比较接近这种率直义!
然而 当夫子说「直道」的时候 大概更接近公正义
也就是说 无论赞美三代之治 还是说柳下惠当狱官三次被黜免仍秉公执法
这两处「直道」都是以从政的正直含义为主也
可以参照的是:《卫灵公》篇:“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一章恰恰也是我来导读的 ,史鱼之直 更接近直道之直 而不是率真那种直
夫子22处用直 还是很复杂的 我只是说大致的情况
如夫子相隐处 用了三次直 大概含义也都不同也
那么 直道就政治而言 究竟何意?
直道,無私曲也。言吾之所以無所毀譽者,蓋以此民,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惡其惡而無所私曲之民
「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無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
这是古人疏解了 我们大家可以开始讨论讨论!
关于直道 再补充个古注 我个人也倾向于这种诠释:
黄侃义疏当中记郭象:无心而付之天下者 直道也;有心而使天下从己者 曲法!
李伟东:
直于道,中于道,中于心…微妙!
刘悦笛:
这种解析虽然多少有道家意味 但是很得体也!
李伟东:
@刘悦笛 無為而治!
孙福万:
段玉裁注:"谓从十目。以十目視者無所逃也。"
刘悦笛:
善与不善 信之百姓 所以「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这里大概也有直的意思
崔圣:
“黄侃义疏当中记郭象:无心而付之天下者 直道也;有心而使天下从己者 曲法!”。这个更好像禅让制之景象。@刘悦笛 老师
刘悦笛:
@崔圣 有点这个意思 从有无之辩来解儒 确有点以道释儒!
李伟东:
段玉裁注:"谓从十目。以十目視者無所逃也。"@孙福万 有意思![抱拳]
崔茂新:
尊奉仁德道义为直,谋求私欲满足为曲。
刘悦笛:
但讲邦无道与邦有道那章的时候 我讲过 儒家早就包含了那种「退」的思想
@李伟东 直即行也!@孙福万
@崔茂新 从公私的角度解曲直 亦好![强]
李伟东:
當仁不讓,何言“退”?
刘悦笛:
@李伟东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是退!
崔圣:
这里的直,是指三代总体情况?还是特指夏禹、商汤、周文武成康?@刘悦笛 老师
刘悦笛:
直道之政 大概接近于后世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政吧!从不忍人之心推出,也就是从直尊仁心当中导出 所以 哪怕直道之直 都不是纯理性化的而有情意在其中
李伟东:
直+心=德,直+道=?
刘悦笛:
既然直道 如道的本身的践行含义 就要行之!
直心为德 直道乃化德为行也!
当然 如汉学家艾兰考证 这个道不是人走的道 而是水之道 这另当别论了
張弛弘弢:
@刘悦笛 赞刘老师梳理“直” [表情]
刘悦笛:
@李伟东 论语中两处直道更多政治含义
李伟东:
德即為行,无行無德,直道即為德行,德行天下,即為大政。
阮芳:
@刘悦笛 刘老师,现在社会倡导个人价值,这种的是否属于个人私欲
崔茂新:
@刘悦笛 公正则直,偏私则曲。
阮芳:
@崔茂新 偏私,应该就是自我主义吧
刘悦笛:
@阮芳 现代社会的个人价值 比较接近自由主义的那种原子个体 其实夫子本人并未否定个人私欲 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义那种做法
李伟东:
公心为直,私心为曲。
刘悦笛:
@崔茂新 对
阮芳:
@刘悦笛 嗯,对!谢谢刘老师
刘悦笛:
@李伟东 心学!
張弛弘弢:
15.25章
对”谁毁谁誉”至少两解:
1、不毁不誉。(夫子读古今之人也“说三道四”过,如何解释? 那是评判,跟毁誉俩概念。) 善其善,不必誉;恶其恶,不宜毁。
2、毁誉当有道。毁不枉,誉不虚。
一个“如”字,当注意,是假设。到底从1,从2,据此可判。
直: 很重要的处事之道。(吾党有”直“”躬者……) 直心正己以自持,无曲无私天下事。
夫子观春秋俗恶,为一己之好恶,一己之私利,一己之情感,随意毁誉他人,故发此章之叹。
刘悦笛:
夫子对三代或者更古时代的看法与感受 令我想起《论语》这句「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張弛弘弢:
@阮芳 偏私是不正(直) 自我主义不一定不正吧。
刘悦笛:
@張弛弘弢 [强][强] 春秋 不虚美 不隐恶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李伟东:
直是智慧,還是詐是智慧?今人恐皆認為直是愚,詐是聰明。如何看?
郑静:
夫子对三代或者更古时代的看法与感受 令我想起《论语》这句「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直接!!!
張弛弘弢:
@刘悦笛 刘老师 嗯? 春秋时是虚美隐恶的吧! 为何作《春秋》呢。
刘悦笛:
谈到毁誉观 本章侧重点在于 无论毁誉 皆要以事实为根据
郑静:
黄侃义疏当中记郭象:无心而付之天下者 直道也;有心而使天下从己者 曲法!@刘悦笛zl [玫瑰]
張弛弘弢:
@李偉東 廣州 李老师 “诈”不宜跟智慧联系起来吧。 诈,最多是算小聪明,还经常反被聪明误。
郑静:
谈到毁誉观 本章侧重点在于 无论毁誉 皆要以事实为根据 。
刘悦笛:
@張弛弘弢 不虚美不隐恶原指记史的态度 无论是<<春秋>>还是<<史记>> 我们把它扩大化为对人的毁誉评判了
郑静:
現在加一句以法律為准繩。結果……
張弛弘弢:
@刘悦笛 刘老师 晓得了 我理解窄了 [微笑]
李伟东:
@張弛弘弢 是這樣。詐,反被自己误,故是无智慧的表現。[抱拳]
刘悦笛:
@郑静 法与礼 还有情的问题 在当今中国太复杂 可以再思考
崔茂新:
可以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相参读,公正无私的胸怀,仁德道义的坚守,是“毁”“誉”或曰“好”“恶”能够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且“举直措诸枉”的前提条件。
本章可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相参读,公正无私的胸怀,仁德道义的坚守,是“毁”“誉”或曰“好”“恶”能够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且“举直措诸枉”的前提条件。
郑静:
@刘悦笛 不是看不懂是不敢看!!!
刘悦笛:
<<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我认为 这个直更接近直道之直!
郑静:
良知為直
張弛弘弢:
@崔茂新 仁者必有 正且直 之心,直枉分明, 好恶定在其中。互参的妙。
刘悦笛:
@郑静 良知与直的关系 还需要研究 因为直更多是向外的 良知则是向内的发见 感觉到这种差异没有呢?[抱拳]
邹峻:
夫子于此言历史,毁誉愿从三代直。尤且谨慎表彰者,执信观行胜言辞[微笑]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