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目前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序格局。长幼有序、男尊女卑、贫富有别的差序在表层意义上是消除了,从深层讲实则在潜滋暗长。北方农村更甚。譬如美食,总是留给儿子的多那么一点点。譬如儿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置房娶妻生子,之后帮忙抚养孙子女,若哪一样做得不够好,父母亲就认为没有尽到责任,而大多数女儿就没有这些福气了。
这种差序格局的存在自然跟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有关。当然,这种格局的存在也不乏积极意义。比如长老统治,当今农村人在处理他们认为的重大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诉求法律法规,而是去请本家族、本村德高望重相对有见识的权威人士或者村干部去裁决。如果当事人不满意仲裁,才有可能去求诸法律。这种裁决从某种程度上减缓了基层政府的司法压力。
笔者的家乡山村曾经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村级党支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越来越民主,程序越来越透明。村民对满意度不高的候选人可能会直接推翻。某年六十多岁的家父已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多年,村民们对村支部、村委会现行领导不满,跑到乡政府反映“如果赵爷子当书记,他就是在我们头上拉屎我们也乐意,其他人不行”。这件事的后续是乡政府不得已再三恳求家父当上了村支书,虽然因身体状况不允许,家父再次出山也就干了短短的两年,但是这件事也反映了村民关系也打上了差序格局烙印。
新时代以来,差序格局的元素有所改变。文化层次日益凸显了其越来越高的地位。费孝通先生认为,每个人的圈子正如“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广度就决定了他的圈子,形成了“伦”。笔者认为费先生所说的“伦”就是差序格局,这其中包涵了投湖的石头的大小、投石时的臂力、波纹网络的面积甚至溅起的水花高度等元素。
譬如有为的返乡青年、国家公职人员、村干部、在校大学生等在村民中间自然而然占据了精神领袖的高位,村庄里主持大事、疑难裁决也自然由这些人抛头露面。这也就是新时代升级版的“长老统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其实也是差序格局的表征。“豆腐西施”杨二嫂绝不会和鲁四老爷成为牌友,孔乙己的酒友是“短衣帮”也不是“短衣帮”。
二十一世纪以来,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精神文明也在不断提升。潜滋暗长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也在随之缩小规模。这跟全面提升公民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两基达标”政策,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期间国家减免学费并给予学龄儿童一定的生活补助。近二十年来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并轨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广大青少年尽可能受到最大程度的高等教育。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也自然而然日渐削弱了差序格局的膨胀能力。
笔者的老家山村是在1999年1月份正式通电的,之前一直是漫长的煤油灯照明时代。我们就是如匡衡凿壁偷光一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度过了小学、初中、中师时代步入了工作岗位。印象中的孩提时代中小学时光,日常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村民们最大的娱乐场所是村西北的空地,村民们取名叫“干话台”,可想而知,小道消息、评头论足、搬是弄非的事就从这里发布。逢年过节好不容易喝点小酒也不乏打架斗殴。匪夷所思的是,大人小孩们都热衷于在这里猎奇。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曾经随着人群像麻木的看客一般观看过本村一个大家族里两个不同房分的成员为争老祖先留下来的三颗老榆树而打架斗殴的激烈场面。差序也分割出了一个个交际区间,今天人们叫做圈子。
自1999年通电以来,至今二十多年,每次回乡顿觉耳目一新。乡亲们可以观看电视,使用手机,从中了解到了山外的天空和中国以外的世界,谈吐不再粗鲁,精神不再空虚。偶尔还会和外来国家工作人员探讨探讨电视里面看到的专业术语。村民也渐渐懂得了依法维权,增强了法律意识。
近十年来,笔者在寒暑假期间遍走中国,走过很多大小都市,也走过不少乡村,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提到的概念依稀可见模糊的影子。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美丽中国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不再显眼,也不过是职业能力在各自的平台竞相展示。我想文字下乡、长老统治、无讼、男女有别、无为而治、血缘与地缘等乡土基因一定会在新时代的空气里变异改良,差序格局不再是给人们划分等级,而是形成一处处风格迥异的风景奇花怒放。
(备注:2024年2月17日写于永登县城庄浪河畔居所。)
作者简介:
赵生秀,女,生于1972年3月,中共党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甘肃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为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语文教师,2019年12月26日开通个人微信公众订阅号“薄雾晨光”,欢迎关注。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