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三道红线”指标,即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

如果房企“三道红线”全部踩中,则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如果一道红线都没踩中,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三道红线”政策实施三年来我们看到的是,民营头部房企纷纷暴雷,几乎无一幸免,恒大融创就不说了,连被监管机构视为“优质房企”的碧桂园也暴雷了,万科也岌岌可危,但这一切就能说明“三道红线”政策不对吗?

从理论上讲,“三道红线”政策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不光是房地产企业,任何企业都不能无节制的贷款,国家基于防范金融风险考量,对房地产企业融资规模作出限制当然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得太晚了。

在房企的债务规模已经高得非常离谱的情况下骤然出台限制政策,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要知道在“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前,恒大的债务规模就已经累积到恐怖的1.9万亿,监管机构为什么不早几年采取措施呢?

在大错已经铸成的情况下出台的补救政策是不值得称道的,有人说“三道红线”政策挽救了我们的经济,我不知道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我只看道“三道红线”政策实施后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房企纷纷暴雷,楼盘纷纷烂尾,“救市”的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却始终效果不佳,于是“三个不低于”政策来了。

2023年11月17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提出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三个不低于”政策,即各银行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平均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

表面上看,“三道红线”是给房企定的指标,而“三个不低于”是给银行定的指标,好像两者并不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如果目前大多数民营房企都踩到了“三道红线”而无法贷款,则银行的“三个不低于”指标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人认为“三个不低于”是对“三道红线”的松绑,专家马上跳出来解释说“系误读”,但这几年的经验表明,专家的话是不能信的。

笔者以为,房地产不是靠国家给金融机构定贷款指标就能救得起来的,和其它行业一样,房地产最终必须靠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后自己在市场上站起来。

如果房地产企业还像现在这样继续延期交房,继续期房烂尾,继续粗制滥造,继续欺压消费者,那么无论谁也救不了它们。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