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格拉斯_丹东格拉西安_格拉丹东

作者 朱海燕

我与岷江相遇,始于1986年秋。那年,我与作家冉淮舟结伴入蜀,游历成都之后,又旋即赶赴乐山,看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又名凌云大佛。大佛之气势,我仍记得一个细节:几位游客坐在大佛脚面上打牌,渺小得像几只蚂蚁。大佛右侧有凌云崖九曲栈道,沿崖迂回而下可达江边。

我对大佛下的那条江很感兴趣,数百米的宽度,向南望不到头,向北也望不到头,江上虽不是波涛汹湧,但却给人一种博大雄浑、势不可挡的气势。我想,眼前这条秀江,它不会有枯水的季节,它的浩淼碧波,会永远滋润着蜀中大地的两岸青山万亩良田。乐山古称“嘉州”,宋代邵博《清音亭记》称:“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胜在嘉州”。我想,嘉州之胜,恐怕就在于眼前的这条秀丽的大江。

淮舟见我直怔怔地看着这江,便说:要欣赏这江,咱们到对岸去,既能看到江面的辽阔,又能远视这乐山大佛。我们又乘车,又步行,来到江的对岸。

格拉丹东_丹东格拉西安_丹东格拉斯

/四川 乐山大佛《图片来源网络》/

啊!没想到从对岸看这条江,更显得其雄伟壮丽。一条大江从北面流来,又一条大江从西面流来,还有一条江,从南面流来。江面十分开阔。从我站立的那个方位看,这江不像是江,而是浩荡奔腾的湖泊。我问路人,此江是什么江?答曰:岷江。又问一人。答曰:青衣江。再问一人。答曰:大渡河。

那次,我带着多种答案离开乐山。

这条江,究竟是什么江?这种疑惑在我心中纠结了多年。后來,我对江河产生了兴趣,除了游历,也多了一些调查,方才知道,在我当年站立的江岸,这三种答案皆对。

岷江自北而来,从西面而来的青衣汇入岷江,南来的大渡河也在此汇入岷江,我所伫立之处,则是三江聚汇的三江口。

青衣江是岷江的支流,主源为宝兴河,发源于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流经宝兴在飞仙关与天全河、荥经河汇合后,始称青衣江。经雅安、洪雅、夹江于乐山汇入岷江。

再看南来的大渡河。大渡河始称沫水,名见于《史记》:“司马长卿便定西夷……西至沫、若水。”大渡水先于青衣水,又名沫水。它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境内的阿尼玛卿山,经阿坝、金川、泸定、石棉、汉源、峨边,于乐山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是岷江最大支流。

如果按照河源惟远的说法,大渡河的长度比岷江要长,流量比岷江要大,大渡河才应是岷江的正源。但是,岷江流经的土地大都在川西和成都平原,对四川的贡献也大,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人始终不承认大渡河是岷江的正源。

历史是人创造的,“河源学说”也是人创造的,人说了算。

由于人文概念和地理概念的差异,大渡河和岷江在争夺岷江正源的问题上,岷江占了优势。河源之说,更多的是掺杂着人为的因素,河源不河源无关紧要,反正,三江在乐山汇合之后,它们毫无分歧地汇成一江洪流,一股力量,向着下游的长江奔去。

丹东格拉西安_格拉丹东_丹东格拉斯

/三江口(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图片来源网络)/

让我们走向岷江。

岷江,是宕昌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古称宕昌河、羌水、乾江。因宕昌在唐、明两代属岷州所治,故名岷江。

岷江的源头处于北秦岭的分水岭上,源出阿坞河。阿坞河流至哈达铺,又叫秋漠河。秋漠河流至脚力铺与理川河相汇,形成北河。北河流经寺卜寨,向东一折,与南来的南河相汇,至此而下,便称为岷江。

岷江离开甘肃,进入川境,从松潘南流至茂县、汶川,出岷山山区,进入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以下,支脉舒展,又复汇合。过新津、彭山、眉州直达乐山。在乐山大佛处的凌云山三江汇合。

岷江从源头到乐山,河长近600公里,流域面积3412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85立方米每秒;而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流域面积约90460平方公里,比岷江流域多出两倍多;多年平均流量1470立方米每秒,多出近三倍。

三江汇合后,经过犍为,向东南至宜宾汇入长江。若从松潘算起,岷江河长为711公里,若从大渡河源头算起,岷江河长为1203公里,在长江上游各大支流中,一跃而为冠军。

由于岷江在宜宾汇入长江,古人在《尚书.禹贡》一书中,便有了长江发源于岷山的记载。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

由谁来改写这个误传的历史呢?

1587年1月5日,一个名叫宏祖的婴儿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他立志要游遍名山大川。

徐霞客22岁那年,母亲鼓励他: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于是,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行李,离开家乡,远游四方。

丹东格拉斯_丹东格拉西安_格拉丹东

1639年,徐霞客再次沿水路开启西南的万里行程。这一年,他已经50岁了。

在这次考察中,他否定了历史上最具权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关于长江正源是岷江的说法。

他认为,岷江比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范围要小很多,为何长江的上游不是金沙江,而认定是岷江呢?彼时,他一路走到云南,去考察印证自己的论断。

徐霞客从云南武定,穿越当地瘴疠之气最为严重的元谋,途经丽江等地,一路与金沙江相伴,最后抵达鸡足山悉檀寺。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使徐霞客坚定地认为,从流经长度而论,金沙江远远超过岷江。综合其他事实判断,他认为:“因此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这一论断彻底颠覆了《尚书.禹贡》长江发源于岷山的记载。

但是,徐霞客也受制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仍然不知道,金沙江上面是通天河,通天河上面有沱沱河,不知道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格拉丹东的雪峰上。

关于大禹等远古先贤与岷江的故事一笔带过,让我把笔对准一个叫李冰的人。

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与水有关的奇迹,数不胜数。但人们都记得都江堰,都记得治水大英雄李冰,他让岷江又一次辉煌。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秦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丰盈的产粮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

格拉丹东_丹东格拉西安_丹东格拉斯

李冰,出生地不详,有说为山西人,有说为陕西人,号陆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到达蜀地,没有坐在蜀郡太守的办公室里,而是骑着一匹瘦马,沿着岷江进行考察。岷江沿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他到达灌县,映入眼帘的是浩荡的岷江,水势浩大,冲决的堤岸,随处可见。李冰心里明白,哪一次岷江决口,不是泛滥成灾,哭嚎遍地呵!从岷江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在这里,高处已长满了茅草。时间证明,多少年多少代,岷江再也没有治理了。由于泥沙的积淤,抬高了河床。再次加剧了水患。

李冰看了心痛!

再往前往,他到了灌县的西南面,这里有一座玉垒山,阻碍了江水的东流。前人曾在这里治理过水害,由于年深日久,设施早已被洪水破坏而荡然无存。每年夏秋洪水季节,这一带都要形成东旱西涝的受灾局面。

李冰的儿子二郎,也是位水利专家,在沿岷江考察的过程中,他始终伴随父亲左右,共同制定治理岷江的方案。

他们发现前人所凿的引水渠道选择不合理,因而决定废除过去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的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以这些记载的基础,结合对现在依然存在并利用的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基本可以确认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是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圆径三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一个一个沉入江底,最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分水大堤。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前面说长三丈,这里说长十丈。谁对谁错,一律记录在案,

分水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同时起到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鱼嘴西侧,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鱼嘴东侧,为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

流经宝瓶口后,再分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百里沃野。

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外江一侧为外金刚堤,内江一侧为内金刚堤。分水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很少有水旱灾害。

为控制宝瓶口的水量,李冰父子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洪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水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又有效地冲刷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积沉。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水量约占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若超过灌溉所需水量,便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为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测。说明李冰父子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变化的大致幅度。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这里的叙述,出现了错误。在灌县一带是岷江,而不是沫水。

宝瓶口不仅是进水门,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这种科学的对水的控制调节,在2000多年以前,堪称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丹东格拉西安_丹东格拉斯_格拉丹东

/战国·水利专家 李冰(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都江堰主体工程完工后,李冰又开二渠,一渠由永康过郫县入成都;一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由此沟通了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都江堰的建成,万代受益。于是,蜀地沃野千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诗人杜甫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岷江的开发,使蜀地农业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成都之米,以实京师。

正是李冰父子的创业,才使成都在历史上成为著名的都会,汉代名列全国“五都会”之一,唐代则有“扬一益二”之说,让长期在成都居住的杜甫激动地吐出“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诗句。

丹东格拉斯_格拉丹东_丹东格拉西安

/作者在聚餐会上谈铁道兵的文学创作(右起:伊蕾、朱海燕、冉淮州、李武兵)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