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足
骨今中外
>>踇趾僵硬
在一项非劣效性随机临床试验(RCT)中,前瞻性地评估了人造软骨、聚乙烯醇水凝胶(polyvinyl hydrogel)植入第一跖趾关节治疗晚期踇趾僵硬在112名患者中的中期结果。测量方法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足踝能力测量(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的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量表、FAAM运动分量表、踇趾主动背伸以及X线片。临床结果和安全结果在第2年时观测,保持到5.8年。
与关节融合术(58分钟)相比,人造软骨植入术(35分钟)治疗晚期踇趾僵硬的手术时间较短。接受内固定物治疗的患者被允许在1周内负重,并采用软敷料包扎,而关节融合术的患者采用石膏或靴子固定≥6周。
>>踇外翻
在一项至少随访2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微创V形Akin(MICA)手术(n=50)和切开Akin手术(n=48)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疼痛VAS评分和影像学结果方面有相似的改善。每组有3例中度僵硬(活动度[ROM]为30°-74°)。在MICA组,背伸增加了10°。MICA组中13例(26%)和切开Akin组中4例(8%)需要再次手术,包括11例取出内固定物,5例切除残留的内侧隆起,1例术后脱位骨折(MICA组)需要再次手术。
在Akin截骨内固定组(n=43)、螺钉内固定组(n=47)或经骨缝合组(n=48)中,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改善相似,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经骨缝合在成本和潜在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使用2枚螺钉(n=50)、1枚螺钉(n=55)和不使用螺钉(n=64,其中20例采用经骨缝合)固定的切开截骨术在矫正度、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似。
Sutherland及其同事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对95名踇外翻患者进行了评估,这些患者完成了术前和术后患者报告的结果测量(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其中术后患者报告的健康结果有显著差异。每一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相对较低,并因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而变。踇外翻手术总体上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对患者来说有明显的健康获益。一项对87名患者的前瞻性比较研究表明,患者等待踇外翻手术的时间越长,在足踝结果评分(Foot and Ankle Outcome Score,FAOS)疼痛和ADL方面的获益就越小,表明术后结果更差。在等待踇外翻手术的80名患者中,平均等待34.9周,从等待期开始到结束,严重疼痛水平和足功能受损没有明显改变。
骨今中外
中足损伤和Lisfranc骨折
骨今中外
一所大学医院统计了5年以上的病例,其中307例中足损伤中有233例(75.9%)为Lisfranc损伤,56例(18.2%)为Chopart损伤,其余为复合伤。损伤的主要机制是低能量创伤。创伤的能量和机制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尽管在既往的一份报告中,更高能量的创伤增加了额外、邻近的足骨折或分布性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
经关节螺钉在Lisfranc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中的应用与关节软骨损伤有关。Jastifer等人在大体研究中使用数字成像软件确定了构成Lisfranc复合体的关节的平均关节表面积。非关节螺钉的轨迹被模拟为从足底内侧到足背外侧,大致垂直于足的长轴,并表明了非关节螺钉的大小足以进行足够的螺钉固定。
在一项回顾性比较研究中,88足(189个关节)接受了关节融合术,包括单纯螺钉固定(n=105),桥接钢板螺钉固定(n=67),或桥接钢板加一枚单独的加压拉力螺钉固定(n=17)。总体不愈合率为11.4%。不愈合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仅使用钢板、术后解剖力线不良和围手术期吸烟。70例(79.5%)患者接受了植骨(自体骨或脱钙骨基质),显著降低了不愈合的发生率(优势比[OR]为0.2;p=0.006)。这项研究包括糖尿病和Charcot氏神经关节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外科医生强烈倾向于使用钢板;这些因素对不愈合没有显著影响。
骨今中外
踝关节和后足
骨今中外
>>全踝关节置换术
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仍在不断改进,以提高寿命和患者预后。在200个斯堪的纳维亚全踝关节置换术(STAR;Stryker)内固定物中,以翻修手术为主要终点,随访5年、10年和15.8年,存活率分别为90%、83%和76%。在153个INFINITY(Wright Medical Technology)的TAR中,13个月时翻修的发生率为10%。翻修的常见原因是深部感染(3.8%)和胫骨假体松动(3.8%)。患者群体是异质性的;79%的患者在接受TAR时需要额外的手术或有既往曾行关节融合术。
在278个连续的TAR病例系列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包括截肢、深部感染、浅表感染、伤口延迟愈合、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骨折、骨溶解、无菌性松动、下沉、错位、聚乙烯骨折、边缘负荷、软组织损伤、疼痛和僵硬。只有7.6%病例的临床结果受影响,因为大多数并发症都很轻微。
在使用HINTEGRA(Newdeal/Integra LifeSciences)内固定物的TAR前瞻性比较系列研究中,平均随访78个月,≤55岁(n=38)和>55岁(n=85)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5%和41.2%)、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7%和87.8%)、临床结果(包括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和SF-36躯体功能部分和精神功能部分,以及疼痛VAS)相似。
Saito等人对患者专用器械(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n=75)和标准参考指南(n=24)进行了回顾性比较研究。两组在胫骨假体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方面具有统计学上的相似性;作者没有评估距骨假体。PSI组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缩短。PSI对内固定物大小的预测能力很差(73%的病例正确预测了胫骨假体的大小,51%的病例正确预测了距骨假体的大小)。在3例患者中,由于不准确,PSI由于准确性较差被标准参考指南取而代之。
Schipper 等人比较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和高交联度聚乙烯(highly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HXLPE)固定平台的磨损特性。经过500万次循环后,与UHMWPE相比,HXLPE的磨损量明显减少,颗粒明显变小变圆。在另一项单独的研究中,HXLPE足够坚固满足TAR平台的要求。
在一项关于TAR(n=2993)和胫距关节融合术(n=2667)的回顾性数据库队列研究中,关节融合术后30天的再次入院率(4.4%)明显高于TAR(1.4%)。30天内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缺铁性贫血、凝血障碍、肾功能衰竭、非私人保险和胫距关节融合术。
Shofer等人前瞻性地评估了接受TAR或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6、12、24和36个月时的活动水平。两组的活动水平都有所增加,TAR术后活动水平增加更多,但36个月后效果趋于平稳,而且活动水平与PROMs并不一致。接受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比接受TAR的患者更年轻(平均6.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更高(平均2.9 kg/m2)。
Lazarides等人回顾性地评价了32例TAR术后4周以上发生远端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内固定物的不稳定性通过内固定物的骨溶解、松动或下沉的影像学证据证实,并在可行的情况下经手术证实。距骨假体周围骨折总是不稳定骨折,都需要翻修或关节融合术。稳定的内踝、胫骨骨干和外踝假体周围骨折推荐使用ORIF治疗;不稳定的则需要翻修或关节融合术。假体周围骨折的非手术治疗与假体失效独立相关(p<0.001),80%以上的病例因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而需要手术治疗。
>>假体周围感染
2018年,肌肉骨骼感染国际共识会议足踝外科工作组就预防、诊断和治疗TAR后假体周围感染制定了40份共识声明。在这些共识声明中,一致推荐在TAR之前60分钟内预防性静脉注射头孢唑林。对于有踝关节感染史、接受TAR治疗的患者,一致推荐在骨水泥中添加抗生素。足踝外科工作组也开发了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算法。
>>踝关节骨折
几项研究评价了踝关节骨折的腓骨髓内固定。Challagundla等人对15名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4岁)使用腓骨髓内棒治疗外踝骨折进行了评估。随访12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复位成功、无感染、FAAM评分平均为78分。两名患者最终需要移除内固定物。对39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腓骨钉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骨折复位良好32例(82%)、复位尚可5例(13%)、复位不佳2例(5%),骨折复位不佳者接受ORIF钢板内固定。8例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6例踝关节因不适和(或)突出皮肤(n=3)、深部感染(n=1)、继发移位(n=1)以及Charcot氏神经关节病(n=1)需要取出腓骨髓内钉。在使用腓骨髓内钉治疗的342例踝关节骨折中,Carter等人明确了20例失效(6%)中7例失效(2%)是由于近端锁定螺钉脱出(器械问题),13例失效(4%)是由于手术医生失误。
Coles等人对骨科创伤协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的成员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实践模式,总体应答率很低(8.4%)。最佳实践推荐包括通过透视或切开的方法准确复位下胫腓联合,除非患者出现症状,否则不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并且只有在存在明显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才进行VTE预防。
>>下胫腓联合
对3项RCT和5项回顾性研究(n=397)进行回顾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纽扣缝合固定和螺钉固定的功能结果和并发症相似,但纽扣缝合组达到完全负重的时间更快。虽然作者推荐纽扣缝合固定,但这一结论是从回顾性研究得出的,并且只有一项RCT随访到负重时。随着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这一结论应该仔细审查。
在21例患者中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对踝关节背伸无影响。背伸角度是分别在术中、内固定物取出前、取出后即刻、术后3个月的X线片上测量的。因此,踝关节ROM不应是下胫腓联合内固定物取出的唯一指征。
下胫腓联合复位被认为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一项对87名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下胫腓联合复位2年后,CT中胫腓骨前间距>2 mm与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和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较低相关。在最后随访时,大约20%患者的AOFAS和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丢失。
>>距骨骨软骨损伤
几项研究评估了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病变(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s)的效果。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的70例OLTs患者中,64例(平均病变大小[和标准差]为1.1±0.7cm2;无OLTs>1.5 cm)患者术后2年VAS和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显著改善,踝关节稳定,并在3年和4年的随访中保持不变。在6个月的随访中,70名患者中有6名恶化或没有改善,被排除。在随访2年时88.6%的患者报告关节镜下微骨折的总体成功率为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良好到优秀。
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101名平均病变面积<1.5cm2的患者分为单纯微骨折治疗组(n=52)和微骨折+自体髂嵴骨髓抽吸浓缩物(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BMAC)治疗组(n=49),两组患者在至少36个月的随访中都报告了FAOS疼痛、运动、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显著改善。单纯微骨折组的翻修率为28.8%,而微骨折+BMAC组的翻修率为12.2%(p=0.0145)。
自体基质诱导软骨生成(AMIC)是一种微骨折后植入Ⅰ/Ⅲ型胶原双层膜基质(Chondro-Gide,Geistlich Pharma)的技术。对平均随访4.7年的33例接受AMIC的OLT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Tegner和疼痛的VAS评分显著改善,26名患者(79%)重返运动。软骨修复组织的磁共振观察(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评分与其他良好的临床结果无关。高比例的患者(58%)在内踝截骨后因内固定物相关症状需要再次手术,但没有对AMIC失效进行翻修。这项研究缺乏对照组,因为引入了随访丢失的受试者而导致了潜在的选择偏倚。
Richter和Zech更新了正在进行的基质相关干细胞移植(matrix-associate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MAST)治疗OLTs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作者用纤维蛋白胶将自体浓缩骨盆骨髓复合胶原Ⅰ/Ⅲ型双层膜基质(Chondro-Gide)固定于OLT病例中。随访5年,100例(83%)患者移植处存活,OLT大小平均为1.7cm2。与两年时的结果相比,VAS的足踝评分保持稳定。在102个既往病灶中,49个(48%)在随访时MRI没有发现病灶。虽然这些结果很有希望,但同时进行的额外程序以及缺乏对照组使这些结果变得混淆。
Shimozono等人比较了自体移植物(n=16,同侧股骨髁的非关节部分)和同种异体移植物(n=25,新鲜骨软骨)用于治疗>1.5cm2的OLTs或先前微骨折失效的患者的结果。与同种异体移植组相比,自体移植组的FAOS、SF-12和MOCART评分明显更好、软骨磨损更少、囊肿形成更少、翻修手术率更低(0%比25%)。
>>慢性踝关节不稳
在Rigby和Cottom的回顾性研究中,“全内”的关节镜下Brostrom修复术(n=30)和经典切开的Brostrom-Gould修复术(n=32)在患者满意度、疼痛VAS评分和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中是相似的。关节镜组平均负重时间较短,为12天,而切开修复组为22天。
在平均28个月的随访中,3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中,30例(93.8%)患者在使用腓骨长肌腱前半部作为游离肌腱重建外侧韧带后,其疗效评定为优或良。疼痛评分有所降低,距骨平均倾斜(从14.1°减少为3.4°)和前抽屉移位(从13.8mm减少为3.6 mm)显著减少。
>>关节内注射
在接受胫距关节或距下关节内激素注射的1708名患者中,99名(5.8%)在90天内发生了104起不良事件。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红肿(75%)和皮肤反应。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回顾性研究以及假如患者到别处就诊存在潜在的漏报。
>>扁平足
一项前瞻性比较研究的作者报告了19例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患者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面负重位CT(weight-bearing CT,WBCT)测量中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可靠性,这些测量是由临床经验不同的研究人员在按照训练方案进行的。内侧楔骨—第一跖骨角和舟骨-内侧楔骨角的测量值有显著性差异。
61例(63足)Ⅱ期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患者接受内侧楔骨截骨术(Cotton截骨术)作为重建的一部分,随访至少2年后,与中度跖屈(楔骨关节角(CCA)<-2°)的患者相比,轻度跖屈(楔形关节角≥-2°)的患者在FAOS的症状、ADL、运动和生活质量分量表中从统计学和临床上表现更好。
骨今中外
软组织
骨今中外
>>跟腱
在一项回顾性图表综述中,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了急性跟腱断裂的切开手术(n=560)或微创手术(n=55)修复。每9例中就有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问题(5.0%)、有症状的VTE(5.7%)和腓肠神经损伤(1.9%)。两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类型相似。与那些接受运动医学专科医生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创伤外科医生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并发症。吸烟和高龄患者也与较高的并发症风险相关。
>>足底筋膜炎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2个足底筋膜炎患者队列接受了6个月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作者分析了单次甲强龙注射(n=20)或两次4mL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浓缩液(n=20)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平均33个月的随访中,PRP组的VAS疼痛评分和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明显改善(p<0.0001)。在6个月的随访中,激素组的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比PRP组差。根据超声和MRI的评估,两组患者的足底筋膜厚度有所下降,归因于炎症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
Molund等人在慢性(>12个月)足跟痛患者中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单纯牵拉治疗(stretching)(n=20)与牵拉联合腓肠肌近端内侧头延长术(proximal medial gastrocnemius recession)(n=20)的疗效。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与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在AOFAS踝关节-后足、SF-36和VAS疼痛评分上有显著改善(p<0.05)。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4.5°。两组在跟腱功能和小腿无力方面相似。足底压力分析(pedobarography)显示手术组前足底的压力增加。
骨今中外
患者报告结果
骨今中外
Liu等人在一项前瞻性比较研究中验证了踝关节骨性关节炎量表(Ankle Osteoarthritis Scale,AOS),发现AOS是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术前评估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有力指标。
Hung等人明确了患者报告结果测量信息系统(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System,PROMIS)身体功能(Physical Function,PF)、PROMIS疼痛干预(Pain Interference,PI)和FAAM运动分量表对足踝外科患者群体(n=785)中患者报告的健康改变敏感并有反应。一项对3069名足踝外科患者进行的Ⅰ级诊断研究确定,PROMIS PF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范围为3-30(中位数为11.3);PROMIS PI的MCID范围为3-25(中位数为8.9);FAAM运动分量表的MCID范围为9-77(中位数为32.5)。对于临床实践中的高风险决定(例如,手术转诊),应该使用中位数。Bernstein等人发现,在足踝外科患者术前评估疼痛水平和功能能力方面,PROMIS PI优于PROMIS PF和传统的数字疼痛评定量表(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NPRS)。
AOFAS的立场声明支持使用经过验证的PROMs来评估一般健康、功能和治疗结果。AOFAS支持将PROMIS PF或下肢(Lower Extremity,LE)与其他(例如PROMIS PI)以及疾病特异性措施结合使用。
骨今中外
马蹄足
骨今中外
在一个回顾性病例系列中,作者回顾了145名接受了Ponseti法治疗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的尼泊尔儿童(220足),年龄在1岁到5岁之间。在至少10年的随访中,145名儿童中的138名(95%)显示出持久的疗效,220足中的210足(95%)恢复正常形态。虽然残留畸形很常见,但仅有3%的完全复发。96%的足需要手术治疗,最典型的是采用经皮跟腱松解术。
Wright对上述研究的评论表明,马蹄内翻足畸形可能会促使“高收入群体”接受不必要的手术,因为一些畸形还是会有良好的功能。
骨今中外
糖尿病和Charcot氏神经关节病
骨今中外
Ford等人回顾性评估了25例采用髓内光束治疗的中足Charcot氏神经性关节病患者。在至少1年的随访中,21例(84%)患者使用2束光获得了无溃疡、稳定的正常形态足。15例患者(60%)因深部感染(n=6)、溃疡复发(n=4)、畸形复发(n=3)、伤口裂开(n=1)、内固定物失效(n=1)再次手术。6名患者(均存在术前溃疡)术后发生深部感染,4名患者接受截肢手术。手术时有开放性溃疡的患者感染发生率增加,并预示着会发生术后感染(p=0.04)。中足Charcot氏神经关节病是一个临床难题,需要对固定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和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Pinzur发现,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60 mm/小时对糖尿病相关足部感染患者诊断骨髓炎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为5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7.9 mg/dL时,敏感性为49%,特异性为80%。虽然血沉能在最初更好地排除骨髓炎,但CRP水平有助于在血沉值高的患者中区分骨髓炎和软组织感染。
Mijukovic等人前瞻性地明确了,从需要足趾或前足截肢的患者身上获得的样本培养高估了骨髓炎的发病率,41%的假阳性率(即培养阳性而组织学分析阴性)归因于邻近软组织的交叉污染。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