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文教授主讲的题目是《仁民爱物与孟子的生态智慧》,第一讲为我们解析了这样一个成语,那就是不违农时。

《孟子》1·3堪称中国古代的简明农政全书、农业发展纲要,“不违农时”是这一章的文眼。今天,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人们不得不重视它、研究它。古人不是这样。人类早期思维最大的特点是不刻意为之,但把该想到的问题囊括其中。经典之所以伟大,就在于问题尚未真正出现,而它已经在为问题把脉,甚至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只要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机,粮食就会吃不完。“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捕捞的时候,网眼一定要大一点,让小鱼鳖逃走。如果布下天罗地网,一下子捕光,塘里以后哪会还有鱼鳖呢?所以,要让小鱼鳖成为漏网之鱼,“漏网之鱼”是一个好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树木的成长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不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是经常砍来砍去,树木就成长不起来。在孟子看来,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就会“养生丧死无憾”,就是“王道之始”。

孟子接着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五亩大的宅基地上栽一些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养好鸡、狗、猪,人们就有肉吃了。孟子为什么特别讲七十岁的人可以吃到肉呢?仔细想想,统治者把打仗的巨大开销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就连人们家里养的那点鸡、狗、猪也被横征暴敛,所以“七十者可以食肉”包含了对于战争的批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种田是靠天吃饭。只要不妨碍农业生产,春耕秋收,一家人就有饭吃。

1·3四次讲到“时”的概念。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就是“时”。把握住“时”的真谛,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好。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在对的时间为自然界做对的事,在对的时间向自然界获取你所必需的东西。

仁民爱物_仁民而爱物_成语仁民爱物是什么意思

杨海文,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兼任中国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孟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侧重孟子思想及孟学史研究。

成语仁民爱物是什么意思_仁民爱物_仁民而爱物

1、关于《孔子大学堂》

孔子大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山东教育电视台联合策划、推出的一档精品电视节目。每天讲先贤,谈经典,儒学三千年任观众遨游。更多专家解读、更多国学文化,敬请关注孔子大学堂!

2、历史消息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进入后再选择查看历史消息。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