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增城市石滩镇三江平原上的金兰寺村,因1956年被发现为距今约4000多年的贝丘文化遗址而声名远播。这里不仅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五代十国后期,又展开了以运河连通增江、直达珠江的江河文明,南宋年间,形成了一个三姓人家和谐共处的村落,由此绵延至今。古人类文化遗址、古运河、天后宫、洪圣宫、姚氏宗祠……交错变幻着金兰寺村遥远而光辉的往昔。
▷ 南宋成村,浑不知此地原是贝丘遗址
今天人们说起金兰寺村,往往会强调那里是广东较早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
然而,金兰寺贝丘文化遗址的发现,却是1956年的事了,之前人们浑不知这里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仅可追溯到南宋宝佑四年(1256),居住于三江初溪村的姚七六来到数里外的河涌搭茅寮放鸭,某个夜里,他远远看到自己所搭茅寮之处一片通红,以为茅寮起火,急忙赶来救火,到后却见茅寮安然无恙,感觉十分神奇,认为此地有红光出现,必为吉祥福地,于是索性迁居于此。
至今普遍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姚七六迁来以前,已有周姓人家在此捕鱼耕种,但那时这里还不成村落,罕见人迹,仅在就近处有一口莲塘,莲塘边有一座已然年久无人的寺庙,叫做金莲寺。姚七六算是来此定居的第二户人家,在他到来不久,又有一户关姓人迁入。
为了表示三姓人在一方土地上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他们便在金莲寺中结义,互拜兄弟。
从此,就将金莲寺称作金兰寺,村子也就得名为金兰寺村。
金兰寺村紧临增江,属冲积而成的江边平原地带,开村后,村人即发现肥沃的黑土中,混杂着大量白色的贝壳,这些贝壳并不像是随潮水冲积而来的贝壳,看上来似乎是食用过之后丢弃的。然而,这一本该引起注意的现象,几百年来却无人深入探询,直到1956年,广东省文物普查队胶来考察,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一个距今约4000多年的贝丘文化遗址,对研究增城乃至广东当时的人文、水文、地理、气候及水、陆生物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1958年,广东考古队进行了挖掘,发现有大堆贝壳、动物及鱼类骨、石器等堆积成的文化层,并在附近发现古墓葬4座,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磷、砺石、陶盆、陶钵、陶祖、蚌环、穿孔毛蚶壳、鱼脊骨串珠饰等。
▲ 天后宫中明万历的古钟
▷ 水乡运河,明代奉祀天后宫和洪圣宫
金兰寺村曾是河涌交叉的水乡,水路交通特别发达。在村旁那条淤塞了的河涌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个较为完整的古老码头,据说当年可停泊60吨的大船,但目前河道上满目所见均是茂密的水浮莲。可别小看这道废弃的河涌,它可是一段有着重要历史典故的人工运河,叫做“刘王涌”,相传五代十国后期,偏安广州的南汉王朝末代皇帝刘长,在罗浮山上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供自己享乐的天华宫。其时北宋崛起,赵匡胤横扫中原,矢志一统天下。刘长眼看自己的小朝廷岌岌可危,更是把罗浮山和天华宫作为他日后败走广州后的退路和归宿。于是征集了上万民工,日夜赶工开凿一条从增江河直达罗浮山的运河。“无事则为登临之乐,有警则为逃遁之数矣”。按他设想,若赵宋大军南下入粤,他便退上罗浮山躲避;若赵宋大军攻克广州再杀奔罗浮山,使其无法苟存,便弃罗浮山天华宫,利用运河乘船经增江出珠江口,逃往海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运河还未完工,南汉王朝已曲终人散。
古老的增江,流水浩荡,金兰寺村历来备受水患困扰。南方的水边人,自古信仰天后,也就是海神妈祖,金兰寺村人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到了明代,他们在村中建起了天后宫,希望能得到保佑。这还不算,又同时建了一座洪圣宫,传说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因设立天文气象观测所而广受渔民敬仰供奉。但目前金兰寺村所见的天后宫和洪圣宫,却并非明代始建的原庙原址,而是后来由江边移至村中重建的,自然庙中还保存着一些原庙中的历史价值的旧物,在天后宫内,就收藏有一口古老的大钟,钟上铸文清晰可辨,为“增城县金兰寺村众信士施天妃宫钦钟一口 重二百余斤 万历七年季春吉旦奉”。
明万历七年,是公元1579年,距今已是400多年。据村人介绍说,洪圣宫原来也有着一口同样的大钟,现收藏于增城博物馆内。自明代落成开始,金兰寺村的天后宫,就是四邻水乡民众的祭祀圣地,每逢天后诞日,就会有许多外地人乘船而来,与本村人一起举行盛大的朝拜仪式。
▲ 姚氏宗祠见证了姚姓人在金兰寺村的辉煌历史
▷ 姚氏宗祠,精致木雕具历史艺术价值
金兰寺村水土丰饶,共同开村后的周、姚、关三姓人家,亦渔亦农,展开了各自的安居生活和宗族繁衍,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姚姓、关姓人丁日渐兴盛,尤其是姚姓,先后出现过进士一名,举人两位,可谓声名显赫,而周姓人口则逐渐减少并不断外迁,再后来,金兰寺村就以姚、关两姓为主了。
始建于明代的姚氏宗祠,就是姚姓人在金兰寺村辉煌的历史见证。姚氏宗祠属典型的广府特色祠堂建筑,坐西朝东,五间四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45米,建筑面积1035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砌墙,红砂岩石脚,红砂岩和灰砂三合土铺地。祠前有旷地,旷地前有鱼塘。祠的左、右后三面为民居。
姚氏宗祠被认为是保存明代建筑风格特征较多的祠堂,其最令人赞叹的艺术特点,当数触目皆是的精致木雕,无论是梁架、檐板、驼峰、雀替、托脚等,均可见古拙大气、细致生动、造型多样、精美绝伦的木雕,透出浓重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韵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2008年,姚氏宗祠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