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一个用县域大小的面积
创造了省级经济体量的经济特区
过去的2021年
深圳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再次跨上一个新台阶
但你大概很难想象
就是在这样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中
依然散落着1000多个城中村
即便是最核心的CBD
也能见到“城村共生”的景象
一度因为媒体报道而刷屏的群体
“三和大神”
就出自深圳的一个城中村
景乐新村
亲历特区数十年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的滋养中
包括景乐新村在内
这些城中村“上新”了
“新”是旧貌换新颜的新——
它们变了
从“三来一补”的“千村一面”
到产业形态更迭的“各显神通”
但它们又没变
依然具有包容、奋斗的精神
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梦想
2022年的这个春天
我们的记者走进这些深圳城中村
共同探访这些“上新”的村庄中
人们“上新”的生活
景乐新村:一切从消失的“三和大神”说起
2019年,位于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的景乐新村,还是三和人才市场的主场,这里活跃着一个群体,就是网络俗称的“三和大神”。
提起一年前的“大神”生活,35岁的钟杭直言“不堪回首”。
2019年,他带着300块钱来到深圳打工,没想到把钱包弄丢了。随后他来到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景乐新村旁的三和人才市场,过上了“大神”生活:
“干一天零工玩三天”
“宁愿做日结,也不愿进工厂上正常班”
“一顿饭是2元的矿泉水、4元的炒面、5毛钱的散烟”
“躺地即睡,网吧过夜”
……
钟杭并非孤例,高峰时这里有着同样生活状态的“大神”们达到2000多人,既有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也有40多岁的中年人。
孩子们在景乐新村小公园里玩耍(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景乐新村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2005年,以三和、海新信等为主的众多职介机构、劳务派遣公司陆续进驻,这里逐渐形成招聘普工的“职介一条街”,日均求职人员7000余人,全年求职人数超过250万人。
“多年来,职介机构鱼龙混杂,一些职介所没有严格执行招聘登记身份的规定。”景乐新村所在的和联社区党委副书记陈焕彬介绍,部分求职者长期滞留这里形成了“亚文化群体”,在景乐新村周边的中小职介所、网吧和村过道生活,身无分文时才去应聘“日结工”,因靠着三和人才市场被称为“三和大神”。
景乐新村里一家已关门停业的网吧(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在景乐新村开了十几年便利店的廖仕深说,以前村里10元一晚小旅馆、15元通宵黑网吧很多,垃圾遍地、人员复杂、楼栋间电线乱拉乱接,不少青年回到村里就是通宵上网,没钱就睡村过道,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景乐新村走访发现,这里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地面干净又整洁,墙面彩绘添新景,书房替代了网吧,小旅馆变成了长租房,曾经的“三和大神”也消失了。
这是2月11日拍摄的景乐新村。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这得益于2021年以来开展的城中村综合整治,当地先后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推进雨污分流、三线下地等,并依托党群服务站,实现可以小憩的“歇脚屋”全覆盖,智慧书架、沙发、饮水机、充电宝等一应俱全。同时还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建设了“暖心柜”,为群众提供方便面、水等免费物资,刷身份证即可领取。
2021年1月2日凌晨,钟杭遇到了和联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我的情况后,社区给我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让我从颓废的状态中清醒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广东梅州老家养殖小龙虾,并结婚生了孩子,过上了积极向上的生活。
这是2月11日拍摄的景乐新村。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更多的“三和大神”,已经到周边的工厂正常上班。“以前当‘日结工’干一天玩几天,一年到头两手空空,连老家都不敢回。今年春节存了好几万块钱,精神好多了。”在景乐新村附近一家工厂上班的湖南人小陈说。
“景乐新村的变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扶一把、拉一把’。”龙华区新时代青年就业服务协会秘书长刘欣欣说,在为这些青年提供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的同时,协会还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对有意愿在龙华再就业的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技能培训。
三和人才市场已经搬迁,原址上新的奋斗者广场正在建设,这里正在打造“就业服务第一站”,为来深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如今,三和人才市场已经搬迁,原址上新的奋斗者广场正在建设,这里正在打造“就业服务第一站”,为来深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这些村庄“各美其美”
西柚小镇:充满梦幻色彩的动画村
走进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下村社区的西柚小镇,恍如来到动画中的村庄。
这里的房屋外墙被涂上彩色的图案,注入有品位,有文化,充满现代感的各种特色元素。可以看到各类人才公寓、涂鸦艺术、网红打卡场景、主题商业等多个区域。
缤纷的颜色布满大街,漫画中才能见到的梦幻房屋,在西柚小镇展示得淋漓尽致。
南岸村:从“蜘蛛网”到网红打卡地
南岸村位于宝安区松岗街道,这里有一条以琥珀为主题的步行街,还有四条以蜜蜡、血珀、金珀、蓝珀为设计元素的巷道。
十年以前,这里布满管线和“蜘蛛网”,很少有人愿意来这里观赏或居住;十年之后,南岸村成了宝安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新洲村:智能餐饮彰显科技气息
新洲村的面积只有0.25平方公里,却容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六七万人“落脚”。
“这里的许多餐饮店都有专门的菜品研发团队,研发的新品有的适合午晚餐,有的适合早餐,可以迅速优化迭代。”
每到中午饭点,新洲村的饭戒店会收到周边写字楼外卖订单的“密集轰炸”,但是老板吴万章总能气定神闲。
他的“秘密武器”,是后厨里的智能滚筒炒菜机和单份菜炒菜机器,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出餐只需要8分钟,就能应付每天中午的订单高峰。
从生产到生活,从致富到“口福”,新洲村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新时代的特区故事。
南岭村:不种田种“高科技公司”
当别的村庄都在种田,南岭村却在“种高科技公司”,积极探索“创投+孵化器”,投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初创企业。
而走进南山区南山街道南园村,可以看到有超过50个“互联网+服务”载体下沉到村居,居民可以自主办理出入境、交管业务。
鳌湖村:古老村落与艺术的交融
“古村的传统文化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也改变了村民的思维和观念。”
2012年以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陆续聚集在鳌湖村,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展艺术创作。
在这里,可以看到公园、酒吧、咖啡厅、餐厅点缀其中,不同风格的人群在此共同生活,其乐融融,呈现出古老村落、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共生共存。
金龟村:城里人“下乡”学文化
过去,当地的原住村民想要学文化得去图书馆,如今,金龟村反而把周边的城里人都吸引过来了。
金龟村有一座自然书房,它把“零废弃”和“自然好书”相结合,兼有自然图书阅读、美术创作、学术讨论、活动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曾经,金龟村近桃源而远人文,如今又因有了“深圳最美书店”而读者盈门,不仅带来了人气,也改变了当地的风气。
水尾村:心安之处便是“家”
水尾村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人当初只是为了打工,但现在,水尾村不仅是他们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家,更可以获得内心的那份安宁。
20多年前来深圳闯荡的陈永发,曾因为失去一条手臂灰心丧气,如今他在水尾村拥有了其乐融融的家庭。
对于从事手机、电脑维修行业14年的陈海有来说,水尾村带给他的不只是落脚点,更见证了他和家人的奋斗与成长。
在偌大的深圳特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努力书写梦想和人生。
上围村:共享“慢生活”的幽静乐园
曾经,上围村是遭垃圾封堵的村庄,如今却变成了拥有浓郁艺术气息的桃花源。
青瓦白墙,小桥流水,色彩鲜艳明快的绘画、陶艺、雕刻作品随处可见,艺术家工作室、博物馆,展览馆星罗棋布。
2017年以来,通过政府搭台,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走进上围村。
这里成了一个“慢生活”的幽静之地,大家一起碰撞思想,喝一杯好茶,享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情画意之景。
大芬村:从“油画村”到“国际艺术社区”
走进金厢镇,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红色题材画卷在村道两旁徐徐展开,一栋栋五彩缤纷的民居与蓝天大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这些都离不开曾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如今,大芬村又朝着“国际艺术社区”“乡村振兴艺术引擎”迈进。
作为国际艺术家驻地,大芬村吸引了19个国家的37名艺术家前来创作,目前超过8000名绘画者聚集于此,全年总产值超40亿元。
如今,大芬村正在利用自身的艺术禀赋,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有人曾说
对城中村的印象就是陈旧、落后、低端
也有人说
深圳的城中村“见缝插针”
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
“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与高端的写字楼和花园小区相比
它们的发展似乎要“慢半拍”
所以,数十年来
深圳的城中村一直在求变求新
曾经,城中村的主要功能是居住
如今,它们也是
创业、就业、兴业的重要场所
宜居宜业“看得见月亮”
一村一景“忆得起乡愁”
历史与文化交融“留得住记忆”
……
城中村的精神和文化
始终在彰显深圳魅力
而深圳的“未来之势”
也藏在城中村“各显神通”的腾挪之间
期待深圳城中村可以继续昂首前进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