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宋仁宗赵祯十三岁登基,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直至1033年驾崩,23岁的宋仁宗才开始亲政。四海升平,直到七年之痒,1040年,北方狼烟再起。
党项族的李元昊,不甘心再继续做辽朝的番臣西夏王,于1038年,在兴庆府(银川)登坛祭天,建国大夏,登皇帝位。是为西夏开国皇帝。随即投石问路,遣使来宋,上表自愿称臣,望宋仁宗承认其合法地位。
宋仁宗当然明了其心险恶,跳了这坑不就等于撕破澶渊之盟,跟辽兴宗翻脸。于是下诏,立刻关闭原宋辽边界西夏段的榷场——自贸区。
李元昊恼羞成怒,因为这等于斩断了西夏国相当部分的财政来源。虽然怒火攻心,但是还是有所忌惮,不知当下宋军虚实如何。于是,先是派出多股小部队骚扰,然后大兵压境,直到最后豪言:
——朕欲亲临渭水,直驱长安!
就算如此,还是没有胆量说要兵临汴京城下。
宋军几十年不经战阵,先还勉强小胜,遇到西夏的主力,则一败再败。李元昊也还明智,知道自己多大的肚量,怎样的牙口,能够啃多大的骨头装几碗干饭。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成,天下又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宋、辽、西夏谁也不敢再轻举妄动。所以,又遣使主动示好。
宋仁宗宅心仁厚,也心知肚明自家养的那些看门狗是什么成色。于是双方坐下来谈,谈也好谈,现成的先例,把40年前的“澶渊之盟”文本翻出来,誊抄一遍,签字盖章即可,通货膨胀的部分也不斤斤计较了。此为史称的“庆历和议”。
双方偃旗息鼓罢兵而返,有第三者却不爽了。辽兴宗寻思,自家的奴才,反了不说,如今却要与主子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不敲谁一竹杠,这口气实在是难咽下去。李元昊这昔日奴才,当下锐气正盛,罢了。还是半夜吃桃子照着软的捏,找找老赵家的晦气,即刻屯兵辽宋边界。然后致函宋仁宗,撕破脸倒是不至于,装疯卖傻撒泼哭穷,倒是无妨。
宋仁宗哑巴吃黄连,有苦自知,这碗水,似乎表面上总要端平一点,没有办法,只得准奏。是为史称“重熙增币”。
回头户部算了明细上奏,宋仁宗看了,更加旰食宵衣,夙兴夜寐。一日皇后听得皇上梦呓,凑上耳朵,听清楚三个字“羊肉汤”。刚要传旨御膳房,却被醒来的仁宗阻止,禁不住潸然泪下。
次日临朝,看着满朝文武,武将个个稀松,文臣确是星光熠熠,包拯、范仲淹、欧阳修、晏殊、蔡襄等等,哪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有包龙图包青天包拯和蔡襄,如此刚正不阿天王老子都不怕的,为咱赵家看家护院,这江山就乱不到那里去。尽管有时偶尔也会矫枉过正,比如欧阳修就非议包青天:
——比如有人牵着牛践踏了人家的庄稼,包大人不会判牵牛的人赔偿,而是判决没收这头牛。
十多年前,范仲淹在任兴化县令的时候,就上奏朝廷万言奏章,力呈时弊,倡议改革,晏殊还曾在皇太后面前极力推荐。刚刚结束的西夏战争,范仲淹还是陕西安抚使,也曾冲锋陷阵,算得上文武兼修,所以和议一签,宋仁宗即召回范仲淹,委以重任,推进“庆历新政”。
新政内容,简而言之,不外乎也是精兵简政,整肃吏治,开源节流,还有打击黑恶势力等。
同样简而言之,动到谁的蛋糕,谁都不乐意。断了人家的财路,人家会断你生路。积重难返,可想而知,这所谓新政的结局。果然,不出两年,无疾而终。范仲淹再请赴任陕西,惹不起,罢了,还躲得起。当然,前提是有皇恩庇佑。
范仲淹再也没有回过帝都汴京,转任邓州知府期间,潜心著述,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岳阳楼记》。
曾经参加过1982 年高考的,应该记忆犹新,语文作文额题目就出自这传世名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夙兴夜寐难眠,
旰食宵衣窗前,
日理万机达旦,
羊汤一碗,
握发吐哺求贤。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