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遍地都是川剧记忆的成都悦来茶园,成都市川剧院万国义和我在一张茶座旁坐定,细说川剧《鸳鸯谱》的前世今生。
峨影厂拍电影《鸳鸯谱》 1961年,即将高中毕业的万国义被选入成都市戏剧学校川剧表演专业学习,一年后分配到被当时人们戏称为“皇家剧院”的市川剧院。当时,市长李宗林拍板,全部用市川剧院的班底,由峨影厂将川剧《鸳鸯谱》拍成电影。为了让年轻演员、也让没接触过川剧的峨影厂《鸳鸯谱》制作班底了解这出戏的来龙去脉和新旧版本的异同,剧院组织阳友鹤、曾荣华等老先生按照老版本原汁原味演出一次。老版本的演出不对外,机会难得,万国义和其他不参加电影拍摄的同事也观看了演出。
川剧《鸳鸯谱》必须改造
川剧《鸳鸯谱》的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男女之间因错递信物而鸳鸯错配,引发一系列误会、冲突,闹剧喜剧交织,情节巧妙。川剧《鸳鸯谱》来自昆曲的本子,声腔沿用昆腔,但为了迎合旧社会观众的水平,较多渲染男女情爱,有的台词、表演露骨甚至恶俗,不堪入目。这些内容在那次演出中得到了完整保留。
川剧《鸳鸯谱》的第一次整理、改编是在1958年,由市川剧院著名编剧吴伯祺完成。吴伯祺在文章中回忆: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期间,大部分晚会由川剧担任,演出节目大多是喜剧。会后有中央首长留在成都休养,仍然常看川剧喜剧。经过整理改编的喜剧演完了,只好“饥不择食”把个别荒诞庸俗的所谓喜剧也送上金牛坝小礼堂的舞台,结果受到中央首长批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川剧传统喜剧精华糟粕并存,若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不能“登大雅之堂”。
新版《鸳鸯谱》新加“庙会” 当时陈全波老师来成都做客,应市川剧团邀请在人民剧场演《鸳鸯谱》旧本“公堂”一折。精湛的矮子身法,声情并茂的昆曲唱腔,博得一致好评。剧团团长林捷同编剧吴伯祺商量,我们何不改编《鸳鸯谱》,增加一个喜剧剧目呢?吴伯祺的改动,去掉了不健康的台词和情节,改昆腔为高腔,吴伯祺加了“庙会”一场。新版本由市川剧团演出,主演罗玉中、舒元卉、李笑非等。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