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
灵
龙
灵感源自古代科技瑰宝“火龙出水”和“龙骨水车”。红色背鳍和火球,宛如烈焰狂舞,展现了明代火器之巅的磅礴气势;龙身覆盖着灵动的水波纹式鳞片,犹如水流涌动,灌溉滋润着亩亩良田,体现出对自然力量的尊崇与利用。周身的青铜纹饰更添其古朴韵味,威风凛凛!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形象,在人们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或许你曾听说过龙的传说,但你是否知道,龙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在古代科技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今天就将带领大家一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独特魅力!
火龙出水——古代火箭的先驱
当我们谈论起火箭技术时,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现代的太空探索或军事应用。但你知道吗?火箭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中国明朝,那时的工匠们已经创造出了名为“火龙出水”的神奇武器。
“火龙出水”模型
“火龙出水”是明朝火器的巅峰之作。它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筒体,是由毛竹制作而成。龙头和龙尾部分,则是由木头雕刻而成。在火龙的腹部、龙头、龙尾的位置分别配置了多枚火箭,这些火箭通过火药线相互串联。
《武备志》记载的“火龙出水”
图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当士兵们准备使用“火龙出水”这件武器时,会将它放置在距离水面约3~4尺高的位置。“火龙出水”采用了筒体内外均有火箭的独特结构,点燃火龙的总引线后,龙头和龙尾火箭的燃料燃烧完毕后,会自动引燃位于龙腹内的火箭。这些火箭如同龙的吐息,从龙口中射出,精准地命中敌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根据《武备志》记载绘制的“火龙出水”发射过程
图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尽管“火龙出水”在明朝未得到大规模使用,但它的出现无疑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火器技术方面的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这种多级火箭的原理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军事科技发展,更为现代火箭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龙骨水车——古代农耕的智慧结晶
在古代农耕文化中,龙骨水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高效的排灌功能,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图源:北京农学院
龙骨水车的车身为一个长方形的木槽,车身的长度可以从三米到七米不等,宽度大约是三米,它就像是一条巨龙的脊骨,坚固而耐用。车身的前端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木轴承,为整个水车提供动力。在轴承的中间,设置了一个大链轮,链轮上绕满了粗壮的木链条,当链轮转动时,木链条也会随之运动。车身的两侧设有脚踏板,使用者可以站在车身旁边,用脚踩动脚踏板,从而带动链轮的转动。而在这条木链条上,还装有许多板叶,这些板叶就是刮水板,当链条运动时,刮水板会随之刮过水面,将水带入木槽中,通过木槽将水输送到需要灌溉的农田中。
图源:sohu.com
龙骨水车既可以通过人力踩动,也可以利用畜力拉动,甚至还可以借助风力或水力驱动。这种灵活的动力选择,使得龙骨水车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作用,而它的制造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龙骨水车不仅能够用于农田灌溉,还可以用于排水、治涝等方面,为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千龙吐水——故宫排水系统的神奇景观
紫禁城的宏伟建筑群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也融合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在地势北高南低、中轴线建筑略高的布局下,故宫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排水坡度。雨水顺着地势流淌,被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引导着。
图源:故宫博物院
这套排水系统的亮点之一就是“千龙吐水”。在故宫的主要建筑,如三大殿的台基上,雕刻着上千个栩栩如生的石雕龙头,它们被称为“螭首”。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无角龙,寓意着祥瑞和防涝。当雨水流经这些螭首时,会通过其内部的孔洞排出,宛如千条龙在同时吐水,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图源:中国科普博览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可以有效地将雨水排离建筑区域,防止建筑受潮和损坏。同时,这些排出的雨水顺着明沟暗渠流入故宫内外的水系中,最终被排出城外,确保了宫殿的干燥和安全。
从“火龙出水”的火箭先驱,到“龙骨水车”的农耕智慧,再到“千龙吐水”的故宫排水奇观,我们不禁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所折服。这些与龙息息相关的神秘黑科技,不仅见证了古代科技的辉煌与包容,更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想
昨天的“则灵龙”你答对了吗?
今天这条科技龙,名为“驭电龙”。
结合这条龙的名字和形象特点,大家能联想到哪些国之重器呢?
已参观过“有龙则灵”——2024甲辰龙年生肖特展的观众又有什么观展体会想与我们分享呢?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