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基点村系列报道之十六

长汀县河田镇余地村:绿水青山映红旗

12月19日,记者来到长汀县河田镇余地村,只见河流两岸翠竹林立,古木参天,山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余地,一块写满红色历史的热土,在满村翠绿的点缀下,愈发光彩照人。

红色铸就余地历史

闽西四大农民武装暴动后,中共长汀特支派共产党员李震东回河田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暴动。1928年秋,余地成立秘密农会,带领穷苦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

红四军首次入闽后,李震东开始组建余地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队,计划于1929年7月下旬发动河田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前夕,因叛徒告密,李震东被捕并在长汀县城英勇就义。暴动计划虽然失败,李震东播下的革命火种却燃起了熊熊烈火。

余地的意思_余地_余地龙

1930年6月中旬,在长汀县委书记段奋夫的领导下,在红军的大力支持下,余地人民成功举行了武装暴动,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士地革命,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种好田地支援前线。红军长征以后,苏区陷入白色恐怖,长汀的革命斗争转入地下活动,余地成为党在汀南领导长汀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主要秘密基地。

1941年,钟德标奉命和游荣长回长汀恢复党组织,发展一批革命群众,重新在余地等乡村建立秘密接头点。同年10月,闽粤赣边特委在余地的刘屋坑成立长汀县工作委员会。

由于对敌形势愈发严峻,1943年6月工作委员会和武工队奉命分散隐蔽,停止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余地成为长汀革命新的风暴中心。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汀,1949年4月,隐蔽明溪多年的钟德标和游荣长带领10多名瓦厂工人秘密潜回长汀,他们以刘屋坑为基地,重新恢复了长汀县工作委员会,并以这批工人为基础组建武装队伍,队伍快速发展至30多人,50多支抢。不久,根据闽粤赣边区党委的指示,这支队伍改编为闽粤赣边纵队第七支队长汀独立第七团。

长汀国民党当局把独立第七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1949年7月派400余人“围剿”独立第七团,余地等多个村子被血腥洗劫。血腥屠杀并没有吓倒余地人民,他们更加坚定地支持革命队伍。1949年10月18日,钟徳标指挥独立第七团,配合四野15兵团48军144师解放长汀城,成立了长汀县人民政府。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余地人民英勇无畏、前仆后继,有30多位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并有革命群众12人被杀,1户惨遭灭门。解放后,余地有失散老红军等“五老人员”15名。

绿色谱写致富新篇

“若是20年前,你们来这里,看到的可就是另外一番光景,水土流失严重,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全村1万多亩山地没有一丝绿色”,余地村书记、主任邱富生向记者介绍该村的变化,“余地如今的发展离不开长汀县老促会20年来的帮扶,自1999年开始,长汀县老促会挂钩帮扶余地村,帮助余地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从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美丽乡村等方面入手,使余地改头换面。”

2008年,长汀县老促会开始引导余地村发展竹业,组织该村8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浙江安吉学习种竹,以一株10多元价格从安吉等地调来竹苗,免费支持村民种竹几百亩。2016年,长汀县老促会又组织余地15名干部群众赴安吉取经,并种竹200亩。

邱万金生,是村里最早种毛竹的村民之一。“2008年,我种了50株毛竹,第二年600多株。种植成功后,第三年再种800多株,现在总共有30亩左右。”通过毛竹种植,邱万金生彻底摆脱了贫困,还成了村里毛竹种植能手,经常帮助其他村民解决毛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难题。

“我也是2008年开始种植毛竹的,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现在有200多亩。”毛竹种植大户廖永春告诉记者。如今,廖永春还盯上了林下经济,在竹林里养起了河田鸡,“现在大概养了500头河田鸡,慢慢再扩大规模。”

据了解,10年来,该村种植毛竹达1500亩,不但保护了生态,美化了村庄,而且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现在的余地每个地方都绿油油的,毛竹的丰产让村民们的心里都甜蜜蜜的。我们计划等毛竹达到量产以后,在村里创办毛竹加工厂,加工毛竹制品,让村民多一项增收途径。”邱富生说。

从光秃秃,到绿油油,贫瘠的土地也变得肥沃,这也促进了余地村传统产业槟榔芋的种植。“我原来家里非常穷,土地又不能种植物,为了生活,1988年就开始外出打工,虽然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2011年,我知道家里的环境好转,就回家创业,种植了6亩槟榔芋,第二年就丰收了。这坚定了我在家乡继续发展下去的决心,现在我的种植规模达到了12亩,年收入有5、6万元。”槟榔芋种植大户丘荣荣告诉记者。同时,丘荣荣凭借打工多年积累下的人脉做起了槟榔芋的营销生意,“老百姓种了槟榔芋,我帮忙代销出去,也是为老百姓分忧,我每年可以销售300吨左右”。通过种植和营销槟榔芋,丘荣荣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余地村加大力度鼓励村民种植槟榔芋,回家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闯出致富道路。此外,余地村还鼓励村民外出南山,甚至到江西等地异地租赁,规模种植槟榔芋。据统计,全村及异地种植的槟榔芋面积达2000余亩,槟榔芋成为余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如今,余地村实现全村脱贫,村内新房接连建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美不胜收。余地村被列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将努力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产业支撑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区”四大特色片区,把昔日贫穷基点村建设成新时代美丽乡村。

(新周刊记者 高秀珍)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