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修身的意思_修身养性_养性修身的近义词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直把修身、养性作为求学、为人、做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语出唐代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

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修养是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人生的成长和进步,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修行,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的过程。

庄子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说内心修养很高的人,不管什么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境;如果事情无法挽回,他们总能安于天命,这是德性修养的极点。

忍耐是一种修养,包容是一种修养,谦逊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修养,诚信是一种修养,知足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修养,慈悲是一种修养。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修养之于身心,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物质“进补”固然重要,但是,精神“进补”同样为人之不可缺少,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物质“进补”更为重要。

我们需要精神“进补”,提升修养境界。无论是谁,如果放松了自身修养,那么,他的成长,将会大打折扣。

曾国藩在沅甫九弟的书信中说:“长傲、多言两个弊病,以前的世卿大夫的兴与衰,以及近来官场祸福的原因,未尝不是看这两个关键。”

在另一封给沅甫九弟的信中,曾国藩又提到了长傲、多言。“他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

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说过:“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不要看他如何对待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要看他如何对待比自己身份低的人。”

对别人的宽容、理解,善良对待身边一切人,就是一种修养。人的修养是最朴素的,与地位贫富无关,关键是为人的准则。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这句俗语出自宋朝的林逋《省心录》。意思是耳朵不去探听别人的是非对错,眼睛不去盯着别人的人长人短,嘴巴不去议论别人的功过得失。

这句古训是指导我们,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懂得宽容和大度,俗话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和不足的,我们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抓住别人的过失不放,这是和人相处的大忌。

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其实,大可不必。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作家杨绛在《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中写道:“修养不足就容易受物欲的引诱,名利心重就顾不到灵性良心了。我们这个人世原是个名利场,是争名夺利、争权夺位的战场。不是说吗,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战争史。……战场上,进攻自卫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闲暇讲究是非、曲直、善恶、公正呢?灵性良心都一笔抹杀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道德积累的过程,我们要使自己的道德思想达到较高层次,往往需要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从日常小事逐步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