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强企作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多、个头小,是我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蚂蚁雄兵”。根据科技部《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通知》有关要求,到“十四五”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需新增20万家,压力与挑战并存。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与不足主要有:一是金融支持“不活”。金融业对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领域的投贷联动、资本市场的IPO上市融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目前,这几个途径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仍不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投贷联动推动困难,资本市场IPO上市融资存在障碍,政府引导基金的创新支持作用有待加强,市场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力度减弱。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畅。从成果转化供给端看,高校院所成果成熟度与价值不够。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价值不高,不具备产业化前景。高校院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与企业需求的成果阶段并不完全匹配,成果的实用性、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以科教大省湖北为例,20家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转化率(许可、转让、作价入股及质押融资的专利数量/所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总数)高于5%的仅1家,高于4%的仅3家。从成果转化需求端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承接能力较弱。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偏弱,即使具有十分强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愿望,但由于技术消化能力不高,同时又受经济实力、融资等条件限制,因此难以形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需求。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截至2022年4月,省级四批次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871家,但其中拥有2件以上授权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不到280家。从成果转化服务端看,人才队伍与平台服务能力欠缺,表现在: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以及中试平台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大部分运营平台功能主要集中在供需信息发布,未充分整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未达到运营平台、创新主体、服务机构联动合作的效果。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往往从技术出发,而非从法律角度和市场角度出发,难以将知识产权价值发挥最大化。
为此,建议:
优化科创金融服务,赋能科技企业成长。一是改变传统模式,实现投贷联动。打通银行与投资机构间的风险认知壁垒,并让银行分享到企业资本估值成长后带来的溢价效应,银行的资金才能真正地为实体产业和创新产业服务。建议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投资机构提供贷款,加强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由商业银行与产业园区或众创空间共同建立“投贷联动”机制,探索出适用于高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二是为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支持。建议加大对科技型上市企业的辅导和培育,推动企业规范股改、提供上市补贴,帮助科技型企业降低上市成本,提高过会概率;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交易活跃度。加快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企业分层,大力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上市后备企业梯队。
三是激活国资创投,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构建更科学全面的引导基金反投比例、配资政策要求,细化政府引导基金的扶持范围,出台针对国资创投的豁免政策或指导性意见,提高对投早投小不良率的容忍度,引导国资创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投资力度。完善基金退出机制,放开S基金(二手份额基金)市场和业务,加快基金退出和资金回笼。
四是增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企业创新的资金和平台支持。建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募投管退”全链条迭代提升服务。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推进培育端口前移,通过和各地政府合作设立共建基地,持续深化企业培育,投融资对接的专业化服务。打造连接资本市场的全国性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的交易转移转化提供战术服务,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的融资、交易、运营业务链条。
2023年10月31日,观众在“人工智能+”展馆参观人工智能产品及应用。(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点燃成果转化“引擎”。一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企校技术供需对接。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派驻企业科技副总、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委托开发横向课题为手段,将高校科研团队引入到企业,开展委托研发、联合研发,推动专利成果与企业有效需求对接。强化企校技术联合创新。一方面,支持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项目研发。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速应用成果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展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以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平台,通过专利池全面对接产业集群区,将核心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引导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所形成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专利许可共享。
二是健全成果转化服务支撑。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社、科技等部门探索建立专业技术经理人人才队伍薪酬、工资评定、职位晋升等制度体系,加强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等人才的职称评定支持政策等。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健全从业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提升成果转化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库,引导现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参与职称评定,增加转化运营人才储备。加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设。发挥概念验证中心在技术研发的可行性验证、技术产业化验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降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风险。加强现有工研院、产研院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架起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