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是一种很好的休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可怡情养性。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登山,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诗篇。在那些浩如烟海的诗集中,人们领略过诗仙的神奇想象,品读了诗圣的瑰丽篇章。他们登高望远,思接千载,更用如椽巨笔,给读者奉献了千古名句。
宋代一位诗人虽然无法与李杜相提并论,但是他的文笔细腻,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一些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却寄寓了深刻隽永的情感。下面介绍梅尧臣的一首名作,平易质朴,毫无雕琢,结尾更显余味无穷。
鲁山山行
北宋 •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北宋诗人,他与欧阳修关系密切。诗人非常了解下层群众的生活,其诗歌多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讴歌他们的勤劳朴实,也鞭挞很多达官贵人为富不仁,压迫和剥削那些穷苦人家。
梅尧臣曾在宋仁宗朝代担任襄城县令,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鲁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一个穷山僻壤的小县城,一般官员都会望而生畏,也可能想尽办法调离此地。
可是梅尧臣觉得,既然朝廷派自己当一位父母官,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他为了了解第一手资料,就亲自翻山越岭,深入农家,与他们促膝交流。
开篇传达了作者登山的兴致,“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诗人边走边看,只见远处的重峦叠嶂绵延起伏,高低错落,虽然攀登需要消耗很多体力,但是也能欣赏到一些别样的风景。诗人因此颇感欣慰,又觉得此处充满了野趣,值得自己出一身汗。
接下来的两句,继续抒写作者登山的感受,“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诗人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走累了便坐下来休息一会,补充一点水和干粮,然后继续赶路。视线所及皆是风景,而且随着诗人位置的改变,景象也不断地变换,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小路的周围遍布着各种高大的松柏,以及低矮的灌木,另外还有一些缠绕的藤蔓和蔓延的青苔。这些景物都令人感到极其幽静,但是如果稍不留意行走的路径,就容易迷失方向。“好峰、幽径”,传达出诗人对山景的赞美,也体现出一份难得的野情。
颈联转而描写林中的动物,“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霜雪融落,笨拙的灰熊动作缓慢,它的四肢紧贴树干向上爬升,却显得神态自若,悠然自得;当野鹿跑到小溪旁饮水时,山林里也变得空旷寂静。
其实树上的霜与熊是否爬树并无关系,而野鹿饮水,也不至于让树林立刻就变得空旷。诗人只是借此表达出自己的惬意和闲适之情,以及对自然界中这些动植物的无比热爱。
最后以景语结束全篇,“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诗人站在山巅,眺望远处,可是山谷里雾气蒙蒙,又遍布着各种高大的林木,根本看不清住户。诗人正想着如何寻觅这里的人家,耳边忽然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鸡鸣声,好像是在回答诗人提出的问题,他立刻意识到很快就要到达村庄了,于是便加快了步伐。
梅尧臣的这首五律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作者用通俗的文字,抒写了登山的见闻和感受。开篇总写群山环抱,作者充满野情,内心惬意;中间两联进一步展开描写,具体表现出作者的闲适之意。结尾更显余味无穷,一声鸡鸣带给读者无穷的遐想,看似平淡,却颇有诗情画意,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诗歌造诣。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