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的甲骨文
“入”在现代跟”人”字很相似,那是简化之后给人造成的印象,实际上看甲骨文的话,就能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不同。
起初看到”入”的甲骨文造型,本以为象征的是像非洲农村建造的那种草房子的尖顶,但无论如何是无法跟 “进入” 这个动词联系到一块的。之所以联想到非洲,是因为甲骨文中有“象”这个字。当时的中原地区既然有大象,气候应该跟非洲差不多,所建的房子就应该遵循类似的风格。
但看了一些考古方面的资料后,就推翻了这个想法,有地基、围墙、房顶的草房并不是古人一开始就想到的,在这之前,还有个过渡。
人类原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所以居无定所,今天发现周围的果子采没了,能抓的野兽也跑光了,就要换地方,所以人经常住哪里呢?哪有山洞住哪,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爬树上过一夜也行,现在有些印度人不是还这么干吗?等人会种地了,土地就迫使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人是不可能把土地驮起来到处乱跑的。
那人住哪里呢?根据考古发现来看,人住的是地穴,好像是人从老鼠或土拨鼠那里得到了灵感。在地上挖一个深坑,人就住在坑底,入口和坑底之间,必然有倾斜的坡面或台阶相连接。在入口处,搭上草棚,实际就是“屋顶”,能把整个入口盖住。这个草棚就是用些树枝搭成“人”字形或“入”字形的简易架子,盖上大量稻草或其他草类,最后做些加固措施,这样能遮阳光、防风雨。坑里的空间有大有小,要看住的人有多少,但入口应该都不大,能容人进出即可。太大的话就要盖更大的草棚,会消耗更多人力和草木,恐怕也不利于保暖防寒,更不利于抵挡猛兽。由于进入地穴必须经过这个草棚,所以我认为,草棚慢慢地就变成了“入口”的代名词。在文字上,“入囗”以及“进入”这个动作就都用草棚的这个外型代表了。
现在想想,这种早期的地穴式房屋就像是红薯窖和看瓜棚的结合体。
记得小时候家里还种有红薯,秋收的红薯不可能一下子吃完,就要把红薯存在地下的红薯窖里。窖口很小,父母不方便下去,就让我用篮子往里面一趟又一趟地运红薯。每次都是腰上系着绳子把我缒下去的。那时候要熬过冬天,除了玉米、小麦,就靠红薯了,红薯既能蒸又能煮,可以当主食吃,又能在吃腻白菜萝卜之余,作为第三种菜炒着吃,何其重要呀。所以放红薯的时候,父母要特意嘱咐我不要把红薯磕破蹭破,不然容易坏掉。等到取红薯的时候,把窖口的盖子打开,还要先通风,过一段时间才能下去,贸然下去的话,有可能因为下面缺氧而发生窒息的危险。
三角形的看瓜棚,简单得很,用几根木棍或竹竿,再加上两三张草帘就能搭成,能容下一人躺下即可。这在以前的农村很常见,过去我们那里种瓜的人很少,但喜欢吃瓜又没钱买瓜的人太多,所以到了夏天,种瓜人是一定会搭个草棚用来看瓜的。但其实瓜棚会起到反作用,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这块地的瓜已经熟了,要是不熟,你看它干嘛?所以肯定有人光顾瓜田,毕竟人都有侥幸心理。我小时候也有侥幸心理,所以也尝过偷瓜时的甘甜和看瓜人的耳刮子。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