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秘军培

单位:山东德州瑞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活动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溺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37.2万人因溺水死亡,相当于每小时有40多人死于溺水。另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约5.6万人,占比95%以上。在青少年死亡原因分析中,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青少年溺水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据统计,青少年溺水常见于游泳池、户外水渠、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地点,让未成年人系统掌握防溺水基础知识和游泳基本技能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亲职能力普遍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较弱的困境未成的人,意义也会更加重大。

二、问题分析

《报告》指出,河道历来是溺水高发地,溺亡率高达91.6%,12-16岁的青少年占据近四成。具备自主判断力的青少年频频出现溺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迅猛,具有自我表现力,对未知领域探索欲望强烈,成长的外部风险较大;二是技能经验相对匮乏。难以准确预估水域状况,部分青少年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使得在未知水域发生危险的概率增加;三是对危险源认知不足。长期与家人亲友同伴处于相对安全的室内场域中,到了户外容易降低自身对危险的判断和预估,心理防线弱,安全意识差,意外发生的可能性陡增;四是盲目施救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一人落人、多人施救”现象较为常见,高危行为会让更多的同伴陷入险境。

三、政策支持和需求调查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明确了政府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网络保护等六大保护领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今年,山东省教育厅等7部门《关于印发2023年“同心防溺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教安函〔2023〕17号),要求全面加强未成年学生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遏制溺亡事件发生;同时,山东省学校安全研究与教育基地编制了《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手册》,以图文并茂形式,对防溺水安全教育、危险水域识别、救援知识技能做出详细解读;德州市安委办公室发布《德州市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实施细则》,对有效预防和遏制未成年学生暑期溺水事故发生做出了具体安排。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对防溺水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项目运作的良好局面。建立起以防溺水、防拐卖、防诈骗、防家暴、防忽视、防交通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力维护了青少年的基本生存权。

今年,瑞诚社工承接了当地民政部门发起的“德关爱—365暖留中心”项目,对社区(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进行关爱保护。入驻社区以来,机构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每月上门探访“一对一”宣讲相关政策,问计问需问效。通过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到服务对象(困境儿童)普遍在防溺水方面有着更高需求—-即学习游泳的愿望十分强烈,希望从概念转向实战,从岸边走到水中,想通过系统地学习游泳,掌握专业技能,学会自救自护知识和科学施救他人本领,并以骨干身份影响和带动身边人,积极加入到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当中,推动防溺水社会氛围大格局形成。

四、小组基本信息

小组名称:“春青不‘溺’•花开正好”困境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暨游泳训练小组

服务对象: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

小组人数:8人

活动地点:城区某游泳馆多功能室

活动衔接:每节游泳专项训练完成后

小组性质:教育小组

开展时间:2023.8.14–8.18

五、理论依据

1.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习得性,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交往后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文化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本次小组中,通过教练和小组领袖的示范,推动组员观察、模仿和学习,提高组员自身的游泳技能。同时,鼓励小组组员彼此分享经历和经验,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2、社会兴趣理论。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兴趣才能和同伴很好的合作,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一般认为,个体的社会兴趣越强,个体与社会关系就越好,个体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也就越健康。

本次小组中,运用社会兴趣理论,吸引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共同完成学习与训练任务,激发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掌握基本技能,推动全面发展。

3.人际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本次小组中,针对困境儿童家庭亲职能力不足、假期空闲时间较多的实际,通过教育小组,以游泳为媒,促进组员之间互动分享和情感连接,提升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掌控感,继而更好掌握人生。

六、服务目标与招募形式

1.总目标:提升困境儿童安全意识,掌握防溺水基础知识和游泳初步技能,减少溺水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促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辈群体交往,排解精神压力;引导小组成员发展成为防溺水宣传教育小志愿者。

2.具体目标:

(1)小组成员防溺水安全意识达到100%;

(2)危险水域精准识别率100%,并以家庭、社区、学校骨干身份影响身边伙伴远离危险源;

(3)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每名组成员至少学会两种以上自救和救人方法;

(4)参训学生能够在无辅助的情况下独立游15米以上(教练认定),防溺水常识应知应会率达到90%以上(测评卷85分以上为及格);

(5)引导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联系,鼓励发展为游泳兴趣小组并长期开展活动。

3.招募方式:

(1)发挥未保站和村居儿童主任作用,上门征询监护人意见,积极开展外展招募;

(2)在社区醒目位置设置海报,接受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自愿报名,或通过电话邀请等方式动员参加。

(2)与“德关爱”项目执行兄弟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接受符合条件服务对象的特需转介。

特别说明:由于临近开学,加之游泳训练的特殊性,本小组未按照每周一次的组织形式,而是在听取了项目督导和游泳教练专业意见的基础上,采取每天开展一次,连续5天(节)的形式开展,有力巩固了学习训练的实际效果。

七、实施过程

节次

节次名称

单元(节)目标

主要活动内容

时长安排

人力

学会敬畏自然

1. 小 组 成 员 和 社工彼此认识,建立熟悉感和信任感;

2.成立小组,介绍

小组活动,制定小

组内部契约规则。

1.破冰游戏,自我介绍;

2.小组成员听防溺水讲座;

3.制定小组契约;

4.布置家庭作业;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