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杯盏,一缕杏花烟雨,即可醉人;
无须笔墨,一剪清风,便是诗意;
无须宣纸,一湖山水,自可成画。
与一段陌生的风景邂逅,却有重逢之感,想必前世该有过约定。世事迤逦如远山,虽多变幻却风光无际,回味隽永。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轼携家眷离京。马车徐徐,田畴阡陌缓缓移过,路遇樵子村妇,令人心生归隐之念。如此一路辗转,于十一月底,抵达杭州。这时的苏轼,已三十六岁,光阴流过,盛年渐远。
他寄居杭州凤凰山下,可俯瞰西湖,对望波光。自古杭州本佳地,人文鼎盛,风景秀雅。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陪伴他走过西湖山水、雨雪年华的人,是王闰之。
这里有太多温情的过往,流淌在巷陌山水间。江南之景,四时风流。亭台草木,乃至一粒尘埃,都飘荡着风雅。白乐天的灵思遗落在此,苏小小的油壁车碾过西湖的山水,林和靖的梅花惊艳了满城的风雪。
西湖之美,不可言喻,纵知其形,亦难解其韵。温柔的江南似曼妙的佳人,春水清颜,玉脂温润。无须杯盏,一缕杏花烟雨,即可醉人;无须笔墨,一剪清风,便是诗意;无须宣纸,一湖山水,自可成画。
来往的诗人词客登临胜景,用如流才思绘其风姿,润其颜色。
白居易对着日丽风和的春湖,落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赏着满地清香的夏湖,写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孙锐望着素月皎皎的秋湖,吟唱:“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李郢临着一池断冰的冬湖,得句:“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
苏轼与杭州的缘分亦深,恍如隔世有过交集。他曾在文中言道:“在杭州尝游寿星院,入门便悟曾到,能言其院后堂殿山石处,故诗中尝有‘前生已到’之语。”他游寿星院,入门只觉似曾相识,甚至可说出院内后殿山石之布局。
后来他离开杭州任职别处时,也是“轼亦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梦中几番游赏西湖,迎朝霞而出,揽夕照而回。苏轼一生两次来杭州,共五年时光,有句:“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
世间情缘,亦分深浅。或无三生三世,却有海角天涯,本是两个天南地北之人,于茫茫世海相遇,即当珍惜。相携相聚于某座城市,共度一程山水,守一帘光阴,也是夙缘。
西湖的美,可承载苏子一如散珠落玉般的无穷灵思。亦只有苏子的笔,方能挥洒西湖美如阆苑瑶池的春秋画卷。苏子和西湖结缘,并非一世,当是情定三生。他有诗云:“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顺境生欢,逆境易悲,而悲欢所化,多拘于外境。能从外境中解脱,不为身心喜乐所缚,寄心花木,情醉山水,则是真的洒脱。
苏轼便是那身处浮世,心可出尘之人。每逢公务之闲,他游走于西湖畔,所到之处、所见之景皆成了诗词;而西湖的山水人文,亦因了他的锦词佳句,更缠绵多情,风雅无边。
苏轼抵达杭州时已是冬日,上任几天恰至腊八节。这天,他游孤山,拜访僧人惠勤。他上任路上曾访欧阳修,欧阳修言与惠勤是旧友,并道:“子问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
惠勤能文善诗,修为甚深。苏轼到任,欲知当地民情,故急着前去拜访。惠勤十分敬重欧阳修,道:“六一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为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
惠勤认为,世间之奇丽秀绝之气,皆可为诗人文客所用。纵美如西湖,亦不过是几案上一物。绿水青山、画意诗情,只是笔墨间一篇未尽的文辞。苏轼留句以寄:“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此次相访,虽诗意满怀,于民事上却倍觉失落,词句间隐现出一抹无奈和苍凉。如今变法的弊端已深入民间,不得消减。他寄给苏辙一诗,诉说当下心情,有句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
苏轼自叹时事维艰,难以胜任,又不愿抛弃功名,归于湖山。毕竟数十年的寒夜孤影,还有壮志未酬,心愿未尽,好梦未圆。
他任通判之职,属于副职,审问案件为主,无多杂务。他在诗中云:“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未将此身寄于林泉,做个闲散的隐士,而是隐在市井,时有俗事缠身。所幸,他洒脱不羁,不被尘虑萦心,依旧爱好天然,尽赏湖山之胜。
西湖雪落,多少诗情,流淌于笔墨,欲说还休。亭阁楼台,映着琼玉,细枝柔叶,韵着晴明。想当年,林和靖隐居杭州,结庐孤山,幸有梅妻鹤子做伴,令孤寂的生活多了几分闲适情趣。
苏轼游过许多禅院古刹,亦结识过诸多高僧隐者,并留句以寄。这年吉祥寺牡丹盛开,苏轼与知州沈立等人相游,饮酒赏花。此间有数百品种花草,上千株之多,皆繁盛至极,堪称胜景。会宴者有五十三人,不善杯盏者多是酩酊醉去。
那日醉后的苏轼,摘下牡丹,簪戴于头,扶醉而归。路人见他醉态可憨,又簪花在头,不禁莞尔。他珠帘卷起,亦不在意,只不负春光。有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苏轼亦经常夜饮湖上,或月夜,或雨夕,看湖光水色,韵致尤佳。醉罢直接宿在船上,任花香入梦,明月落怀。在此期间,他写下许多诗词,以记夜游。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无边的菰蒲,荡着湖水悠悠,尽显苍茫。多情的荷花,趁着夜色,独为诗客才子悄然绽开,幽香迷离。沉落水中的霞影已然转淡,而远处的寺院逐渐有了灯明。唯待月色升起,静赏一湖的澄澈雅意。
苏轼一生不趋荣利,偏爱风月吟咏,虽漂浮于宦海,却始终疏狂豪迈。在这如画的湖山间,能得几位风雅之友,共醉山水,一起消磨光阴,亦是苏子之幸。
苏轼在杭州结识了词人张先,此人喜登山临水,以诗词自娱。一日,苏轼和张先共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行近,舟上有一女子风韵娴雅,正在鼓筝。二人为其风韵所引,寄目送之。一曲尚未终了,那女子已翩然不见,隐入荷花。苏轼感其情,写下一篇《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张先一生富贵,诗酒风流,八十五岁犹纳妾。陈襄令苏轼作诗,苏轼写句戏之:“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一次家宴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年科场,苏轼监试,暂搁闲情,忙碌了两月余。其间写过一首《试院煎茶》,有句曰:“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他道:人在世间,不必满腹学问,万卷词华,但能心怀雅趣,有一瓯好茶,睡到自醒,即是妙事。
世人偏又所求太多,愿天下资财、万般功贵尽为我有,却不知心存妙意,处处莲开。山水风物,可置于案几,供人赏玩;明月清风,可成诗料,亦能佐酒入茶。
一生多少风景尚且看不尽,唯怕一梦千年,又何来那许多的哀怨委屈。须知,一切烦恼,皆是执念;万般功利,不如清闲。
——以上摘自《几时归去 作个闲人:苏东坡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