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有书黄公子·主播| 阿成

有书君说

有宋一朝,政坛多达九位后宫女子曾临朝执政;文坛出现李清照、朱淑真(一作朱淑贞)、魏夫人、唐婉等无数名垂千古的绝代才女。

许多男儿毫不吝惜笔墨地赞誉宋代女子。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写下:“从昔婵娟多命薄,如今歌舞更能诗。”

南宋理学家谢希孟说:“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

宋代女子,开始懂得如何活出自我,并因此觉醒了独属于女性的消费意识和需求,促进了大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卑组词_卑_一个虫一个卑

遗世独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又是一年元宵佳节,漫天烟花、灯月交辉、似锦繁华。

豪华马车载着多少红颜,留下一路芳香。

拥挤人潮里无数盛装游女,雾鬓云鬟、精心装扮。

喧嚣热闹至极,却千百次寻觅一个独一无二的身影,回首才见,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宋代词人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勾勒出欢腾的元宵花灯集市,一群群妆扮精致的女子,和一位远离喧闹的淡泊倩影。

在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高度繁荣的时代,女子的社会地位空前提升,她们不再局限于闺房之中,开始产生各种消费的诉求。

元宵灯会、七夕乞巧,传统节日更像购物狂欢,盛装游女们购买着变化多样的精巧花灯和精美针线,商家们乐此不疲的迎合着女性专属的需求。

不单单在盛大节日能看见女子游玩消费,日常生活中,她们也会随性出游,纵享自然。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闺中时,是率真好玩的性情。

她常常乘着小舟,到溪边的亭中游玩,总是兴尽才归。

有一次玩到日暮时分,因为喝醉酒而忘记回去的路,小舟划入了荷花池深处,桨声惊起栖息水中的鸥鹭。

李清照因此写下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卑_卑组词_一个虫一个卑

乘舟出游,兴尽而归。这是大宋女子之间最流行的游玩方式。

她们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愿意以时间和金钱换来身心的愉悦。

她们不仅拥有前卫的消费意识,也会直接参与到商业经营活动中。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刻画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风貌。画中有正在买花的女郎,也有正在做买卖的女商贩。

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追忆汴京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诸多妇人经营的店铺,如:

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

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

繁华的文明拓宽了女子生命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女子愿意为自己而活,在生活中绽放自我。

对自我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她们对生活的享受,也体现在她们对外表的独特需求上。

一个虫一个卑_卑组词_卑

云想衣裳

内心充盈的女子,往往也能展现出外在的优雅。

大宋女子对美的极致追求,让她们成为潮流时尚的引领者,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宋人笔记《清波杂志》的作者周煇说,他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眼见妇女的装束,每隔几年便改变流行趋势,几十几百年前的服装,样式更与当时完全不同。

服装款式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女子精神世界的丰盈,也见证和促进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众多服饰款式中,最为宋代女子所钟爱的,是一种直领对襟长衫,名叫褙子。

北宋画家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中,栏杆台上几位女子全都身穿褙子,无需系带,敞开自然下垂,清丽优雅。

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优伶,都喜爱褙子的简洁线条和修长样式。

经济实力更高的女子,则会以不同的材质花色和刺绣饰品,来装饰自己的服饰。

李清照曾在《蝶恋花》中写到: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那时的她,因丈夫赵明诚去地方任官,而与丈夫短暂分居两地,愁肠百结。

她在词中说,试穿金丝缝制的衫子,也毫无心情,斜靠在枕头上,头上的钗儿被压坏了也茫然不顾。

金丝缝制的衣服,大概所费不小。

宋代女子对于时尚的追求,有不计成本的一面。故而时人有“闺门之内,奢靡无节”之感慨。

而尊贵的皇室女子,消费之风更为奢华无度。

苏轼曾写下:“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

尽管时人对于女性消费的奢侈有负面看法,但客观而言,女子消费风潮大大刺激了宋代商品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宋代女子对时尚潮流的追捧,不止于时装,还有不亚于当今的诸多化妆品。

她们追求整体的美感也不忽略细节,优雅的服装还要配以适宜的妆容。

卑_一个虫一个卑_卑组词

花想容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亡妻夜里入梦,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美的一副场景:

小轩窗,正梳妆。

宋代女子的梳妆,繁复精致,独有一番韵味。

梳妆打扮之际,宋代女子也会轻抹“粉底”。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在《西江月》中描写淡妆舞女: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有美白之效的铅粉是那时常见的粉底,故而铅华成为女子水粉的指代。

粉底之后,便是腮红。古时称为胭脂。

因为女子对于胭脂的庞大需求量,宋代杭州城里开始出现品牌胭脂铺。

介绍南宋都城临安风貌的《梦梁录》中,便记载了修义坊北张古老胭脂铺与官巷北染红王家胭脂铺。

宋代女子描眉的水准,更是不容小觑。

据说,宋代教坊勾栏(舞乐机构和戏院)中的女子,能够做到一百天,每天眉毛样式都不重样。

为了满足女子对于美的诉求,宋代独创画眉七香丸,竟以珍贵香料掺入墨中,别有雅致,是宋代女子闺中必买单品。

宋人爱香,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

“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马车离开数里之远,漫天香味还久久不散,连飞扬的尘土都散发着幽香。

熏香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无可避免的造成消费上的奢靡之风。

宋徽宗有一位王贵妃,极爱名贵香料。

她以沉香檀香麝香等奢侈香料制成香丸,还要以金箔外衣装饰,富丽华贵。后世称这香料方子为“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与宣和年间奢华的宫廷香料截然不同的,是宋仁宗的一位宠妃张贵妃,所发明的“温成皇后阁中香”。

卑_一个虫一个卑_卑组词

温成皇后

“温成皇后阁中香”放弃了一切贵重香料,采用廉价香品,如松子膜、荔枝皮等,沉香檀香麝香一概不用。

在奢靡的宫廷之中,张贵妃独特清雅之香和节俭朴实之德征服了帝王。

生前,她备受仁宗宠爱,过世后,仁宗追封她为温成皇后。故而此香名为“温成皇后阁中香”。

温成皇后的香料方子,也获得后世文人的认可,爱国诗人陆游在《焚香赋》中就曾提过类似的朴素香料制法。

香味和妆容,体现着大宋女子对美的追求。

她们对自己和生活都有严格要求,绝不愿得过且过。

精致的外在,与她们丰富的内在相互匹配、相得益彰。

在任何时代,女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渴望。

文明程度极高的宋朝,更加不例外。

精神世界的高度丰盈,让女子对美有了更高的诉求。她们因此产生了消费的欲望,也开创了无数消费的品类。

她们追逐着潮流,定义着时尚。为大宋创造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少有人会为糟糕的外表驻足,得体的外在更能够吸引别人发掘丰富优秀的内在。

物质和精神的优雅,自内而外的魅力,才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追寻世间种种美好,最后都是在追寻更加精彩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宋史·志·卷一百零二》

2.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3. 吴自牧《梦粱录》

4. 陶谷《清异录》

5. 周煇《清波杂志·卷八》

– END –

后台回复数字【1-20】中的任意一个

给你一篇能代表你今天心情的文章哦~

【显微镜下的宋代女性】系列

正在连载中

明天我们要讲的是

宋代女性再婚的故事

喜欢名著栏目

就在文末点个“在看”让有书君知道哦~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