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从委机关到派驻组两年多时间的最大体会,莫过于接触的社会面更广更深了:以前,从所在办公楼的这头走到那头,几乎就是我一天工作中所走的最长距离;如今,在两个驻在单位以及政府大楼之间来回穿梭,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有时还能频繁地往来于村镇、农户。在接触的那么多机关干部、基层干部,以及普通百姓时,我感受着一个个平凡的人,有在为工作敬业的,有在为他人奉献的,有在为生活奔波的……
我也是平凡的人,我努力以平凡的视角——挖掘身边的美,鞭策人性的不美,让我们在美美与共的社会里,一起沉下心来,做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一分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贡献出普通人的力量。
我所要讲述的故事,将从我的派驻监督开始……
正文:
七月,酷暑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凌晨四点半,天虽未亮,但东方也已微微泛白。我迅速起床并洗漱完后,就去了市农业农村局。我们将集中去里下河的一家鱼种场,再从这家鱼种场到全市的几条大河中放流鱼苗。
增值放流鱼苗对修复水生态、丰富渔业资源都大有裨益。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看着这些比蝌蚪还小的鱼苗儿、一个中等透明塑料袋就能装两千只的鱼苗儿、在袋里的水中游来游去的鱼苗儿,心中期待着它们放流河水后,归于自然、长于自然。
我们驱车来到了东部某镇,此时也不过早晨六、七点的样子。太阳已经上来了,天还没有大热。因对该镇的河流地理位置不太熟悉,市农业农村局前一天就联系了该镇的渔技员前来引路并协助放流鱼苗。我们在约定的地点遇见,这名渔技员很热情地将我们带到了一条河边,并将其中的20袋鱼苗从岸边的车上,顺着沿河的台阶拾级而下,一袋一袋地将鱼苗儿妥妥地放进了河水里。
我看着这名渔技员,以及我们同去的农业农村局同事,勤勉而麻利地忙活着,刚刚在车上稍稍泛起的早起困顿感也没了。我心中暗想,如果不是这名渔技员,我们可能不知道将鱼苗放到哪条河流更合适,他早起与我们一起放流鱼苗,也许都是为了生态涵养修复这个共同的目标吧!
这条河流的20袋鱼苗放完了,在这名渔技员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该镇的另一条河流。
这另外的一条河流很大,我们装鱼苗的车需要从河这边开到河的另一边。但因桥上限高,车开不过去,这名渔技员立即叫来了一辆小面包车,且车上还有两三个人。我想这么多人一起合力,这条河放流20袋鱼苗的任务一定会很快完成。此时,我打心里感激这名渔技员的“给力”。
10袋鱼苗顺利通过他们的面包车从河这边运到了河那边,还没开始放流河中,这名渔技员突然向我们提出,要1袋蟹苗给某村支书,10袋鱼苗作为他们今晨的劳务报酬。
我疑惑了,这些鱼苗作为公物,可以当成他们的私物?我问同来的两名同事,这是不是惯例?!
他们含糊其辞。
我又电话联系了渔业执法大队负责人,在得到“肯定不行”的答复后,我在现场对这名渔技员说“不”。
“我们这么早就来协助,是白来的?”这名渔技员反问我。
“你作为镇渔技员的职责是什么?今天增值放流鱼苗是不是你的本职工作?”我也反过来问这名渔技员。
僵持了一会儿,我们决定自行放流,不再需要这名渔技员的协助。这条河流因桥面限高过不去,我们自己寻找其他河流放流!
当我们收起鱼苗准备离开时,这名渔技员突然“服软”了,说愿意帮我们放流。我有点纳闷,但考虑到很多工作毕竟需要依靠基层干部来协助,也就同意他们一起继续放流这20袋鱼苗。
这20袋鱼苗分两趟从河这边运到河那边,我均跟在后面。在放流时最后一趟的10袋鱼苗时,我明显感觉他们没放几袋就欲收工。我走到面包车旁,打开了车门,里面还有7袋鱼苗,驾驶员尴尬地看着我。这名渔技员也来了,试图强行关车门,我横在中间没让。他从中拿了1袋鱼苗,说:“我再放流1袋吧!”
我又认真地在面包车里数了数,还剩6袋。趁我转身之时,“呯”地一声,车门关了。我只得默认。
回到办公室后,我将详细情况向该镇纪委书记作了汇报。后续情况我不清楚,但听说这名渔技员受到了相应处置。
那个早晨,有不完美之处。但想想,我坚持了该坚持的原则,也在能力范畴内忠实履行了监督职责。其实,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基层干部绝大部分都很纯正,特别是在驻村的那段时间里,镇村干部的任劳任怨让我很是感动。我们社会的良好运转,正是得益于这些基层干部所具有的忘我奋斗、不计得失精神。毕竟,“无利不起早”的永远是极少数,“为民而起早”的才是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