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0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如果你想恋爱,看看这篇吧
Sensor Tower公布的2018年11月最高收入Apple Store应用程式榜单如下。
大家都惊异于Tinder竟然如此赚钱,可见当代男女们对于线上交友的需求有多大,当当真真是刚需啊。然而,很多人依然不懂online dating,甚至觉得那就是YP,还有很多人也不懂dating文化,觉得那就是不负责任。
之前的推送中有提过,我对目前国内dating culture(约会文化)的缺失感到很遗憾。似乎男女关系充满绝对,情侣和朋友中间鲜有余地,难得出现的约会软件也歪曲生长成了一步到肾的约炮平台。
让我最难受的一次经历是有个男生说,你能接受得了dating,为什么不能接受约炮?我当时真的心中无数个wtf飞驰在大脑中,原来真的存在很多人对于dating的误解深重。
在美国的时间里,我也使用过online dating app,那些软件上面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有想要简单快速约炮的,也有很多是希望发展出甜美的爱情的,还有不少就只是抱着交朋友和拓展人脉,遇见有趣的人这样的目的。
尽管我几次约会的结果都是无疾而终,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我并不喜欢这种遇见的方式,观念里面可能还住着个扎小辫子的清朝人。
详细跟大家来讲讲,我开始接受online dating的过程。我是个只有一次恋爱经历的怪物,所以当我身边各国朋友开始跟我分享、并且受到美剧文化的影响下,我发现自己活得不像一个成年人,于是我决定用开始使用线上交友软件的方式,为自己的成年人纪元来做个里程碑。请不要笑话我。
最有意思的是,我身边很多朋友也不把我当成年人,在我迈出家门去和一位科技公司职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朋友甚至要到我们见面地点的信息,乔装成路人在隔壁周默默监控,害怕我出事。我的朋友们啊,你们太可爱了啊。
后来当我对于这种形式开始比较熟悉之后,深感疲惫。因为见面这件事情,真的非常耗费时间,尤其是当你在线上跟一个人聊得混天黑地,交代完了自己的家族简史,结果见面之后发现线上聊天和真实见面完全不是一个感觉,你的爱情萌芽不是被抑制了,而是被阉割了,你会愤恨自己怎么竟然会跟那样一个人聊了那么久,还把自己的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
于是我学聪明了,感觉合拍的人直接尽快的约见面,并且要选择比较快捷的方式,比如coffee date,这样是最节约时间的。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大多数人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就可以迅速的判断出还想不想继续和这个人见面。
我统计自己在美国时期也就约会过三个人,最长的一次是约会过四次。最后也被我切断联系,因为我负担不起对一个没有强烈感觉的人的时间付出。
我开始不喜欢这种线上交友的方式,因为它让我疲惫。聊天费时间,见面费时间,每一次认识新的人,把自己的恋爱经历和背景交待一遍这件事情真的让人觉得非常耗费精力和感情。一问一答,尤其讨厌,刻板的对话。
于是我放弃线上途径很长一段时间,醉心于工作。离开校园开始工作之后,我的生活圈子被急速挤压,每天都是那些同事,社交的时间不多,在硅谷的时候身边朋友及朋友的朋友,不管直弯,80%都是工程师。你出去见5个人,他们职业相似,他们穿着雷同,他们都是工程师,见5个人和见1个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于是于是,我单身了不少时间。直接放弃思春。
回国后在朋友的要求及鼓励下,我这个独身孤寡老人重拾对线上交友的信心,开始使用某某和某某app,遇见的人百花齐放,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线上交友这种方式,到落地到约会文化,还有很多人对这种形式存在深重的误解及偏见。
我决定,以自己的经历和约会文化的简史(common sense)来为大家展示一个我认为健康和让人舒服的Dating Culture。
常常我捧着手机在这端,想发展一段充斥不确定的单纯浪漫关系,哥们儿在那头,一头雾水为什么姑娘既互有好感又不急着发展下去。心中有和无约会文化的两人凑在一起,结局总是越交流岔开得越大。
站在这些“一头雾水的哥们儿”的角度,从西方舶来的约会文化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Dating Culture(约会文化)#
通常约会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HANG OUT
这个阶段讲得直白点就是大家一起出来玩玩儿,作为朋友作为好感对象,甚至之前完全不怎么熟也可以,一个试探性的活动,并不代表彼此日后一定会继续。
在这个开始的阶段,不存在谁先主动的规定。开始一段罗曼蒂克方式千千万万,不开始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剧情多精彩,不分男女,心中有躁动就可以去大方地搭讪邀约。
1.舔脸皮东扯西扯式搭讪:
摆一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仿佛目的十分单纯地)向人家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慢慢地等好感对象放下警惕,嘴巴一咧“要不要一起xxxxx?”
胆子更大的朋友还能像下图的男主边套近乎,边掰人家零食吃。
2.物质笼络人心式搭讪
让你“凭空多出来的”冰激凌,电影票,展览馆门票替你说话,投其所好。
有钱的当然,也可以参考下图。
3.肚子里有墨水搭讪法
简短的对话里融入“精彩好句”(忌讳过度装X),一句话就足以拉进距离了。
看人家初次见面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了。
4.长得漂亮搭讪法
无。记得甩甩头发,用用声带。
当然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些暧昧的举止不为过,犯不着因为被搂了下腰就魂牵梦绕,在脑海大演意难忘啊。人有意思的,自然会打电话再约。没打的,可不就是瞧不上呗。
听一听《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的箴言。
(电话,微信,短信,Facetime通通罢工,人也被抓到外星修不了手机的,几率有空可以静下心来用统计学公式纸笔演算一下。)
第1.5个阶段:SEEING EACH OTHER
基本上都互有好感的人一起出去玩玩儿,就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上一个阶段没有好感的人已经不一起玩了。当一个人说: “We are seeing each other. ” 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是朋友那么简单啦,我们出去玩就带有目的性的,至于有没有那么喜欢,得看玩儿得好不好了。
如果玩着玩着就不完了,您也可以潇洒地继续和别人玩儿去。
第二阶段:DATING
恭喜你到了有非常明显的恋爱气氛的阶段了,双方明确有了强烈的好感,可以开始说一些甜甜蜜蜜的小情话。当然直到这个阶段你都可以有不止一个的dating对象,但如果是真诚地喜欢,一对一当然也好。
第三阶段:EXCLUSIVE RELATIONSHIP
到了这一步,人家才会认认真真问你愿不愿意当专一的男女朋友,从此以崭新的身份彼此交往,一步非常郑重明确,真的爱你的人,会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地告诉你你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自以为“交往”后突然终止了关系,伤心地感慨遇人不淑,有时候并不是你遇上了人渣,而是并没有搞清楚交往关系。也许从头到尾,你都并不是正式的男女朋友。
真的爱你的人,会说清楚自己的爱。
Mr.big渣了这么多季,人家也说清楚了
英美剧里面时常出现这么两个场景:
1⃣️大家围坐一桌扯天扯地,谈及某一个人的感情生活,于是人无所谓地耸耸肩:“Yes,I am seeing someone. ” 坦言自己的情感生活有了突破。
2⃣️在一起约会依旧的情侣,在某一个忘情时刻有一方脱口而出“我爱你”,随后大惊失色地辩解,又暗自希望对方也做出同样的回应。
这是我欣赏约会文化的一个原因:人们面对开始追求主动幸福的理所应当,和面对承诺的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里的情景却是颠倒着来的。扭扭捏捏地畏惧搭讪,害怕开始,一旦周围的人有了新情况,一桌的朋友都大惊小怪地开始顺着蛛丝马迹八卦,仿佛动身去追求爱情是什么破天荒的大事。而在一起没有多久,就顺嘴开始讲不着边际的情话,做自己心里也没底的承诺。
怪异,且不该得很。
#别做你的恋爱广电总局#
心中有两件事情该被引进国内,一是电影分级制度,二是约会文化。
当然这肯定不是唯一的两件我们需要从国外学习的事。也许你觉得有些奇怪,谈约会文化和电影分级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单独举例它俩,是出于相似性。两者都像是我们对自己本可以拥有的更大权力和自由的不自知。
前者,我们的观影体验受制于政策的规定,被切割的片段是我们视野里空缺的部分。而后者,传统观念下男女交往的固定模式,便像是在切割我们视野的“广电总局”。模式之外的可能性被遮盖。 约会文化,是我希望填充的新可能性,掀掉的旧视线挡板。
正如钱钱想要掀掉乔伊的3D眼镜
通常无约会文化下人们的爱情重点是点状里程碑式和单行道式的:
今天和瓜瓜是朋友,明天和瓜瓜是情侣了!
今天和瓜瓜是朋友,明天和瓜瓜跑偏成大兄弟了..
昨天和瓜瓜成大兄弟了,明天也许能和瓜瓜发展一下炮友!
约会文化则是在合理化人们迈向正式恋爱关系的,这段循序渐进的地带每个步骤,提倡轻松地去追逐每一段可能发生的故事,一步步有选择地负担起责任。扩大人们介于情人和朋友之间这段距离里,自如进退和适时享乐的空间,在相处的过程本身里得到快乐。
别像个广电总局似的,掐头去尾地把你恋爱故事里的精彩好戏都给剪了。
#学会欣赏73.45分的分数#
约会文化看上去比一般的交往进度复杂太多了,因为在中间关系模糊的地带停留了很久。这是我欣赏约会文化的另一个原因。
从小教育,社会观念的影响,致使我们非常愿意去划分档次,区分角色。人们教导你如何如何是朋友,如何如何是好朋友,是情人,是伴侣,是灵魂伴侣,而一个声音难以避免,即你分明知道每段关系都是不同的。他们头顶不同的数字行走在生活里,这些标签说到底是无用功。
走出校园以后的日子,放下考场计分思维,60分没有非要涨到90分才好,那些没有从朋友的及格线赛跑到情人及格线的人,也是你独一无二的浪漫经历。74.45有74.45的风光,你和那个74.45交流过的对话,达成一致的幽默,分享过的情绪,这些经历本身就宝贵,不要熟视无睹当作生活竟一无所获。
我们站在介于情人和朋友中间的这大片的土地,给所有浪漫,不浪漫,有未来,没有未来的潜在关系肆意生长的空间。它们七扭八歪,自由成长,到什么地步就是什么地步。
你和任何一个人的关系,也都并不该是只有固定的路线可以遵循选择,眼前水平面上所有的方向都是可以移动的地图。
#妈妈,Online dating不可怕
家人问及这个男孩在哪里认识的,我说网上。
他们立马黑了脸。
妈妈Online dating不可怕,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可以结识人的机会变少,也变得浅,总是一个照面,谈谈工作就结束了。
我记得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中的提及的理论,其实我们都没有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茫茫人海中,找到所谓的那个精准的最适合的人,我们只是在那个时间,那个环境中,择优选择了最适合的人。
这样的理论听起来,让人有点悲观。但是同时也印证着,online dating不可怕的论调,因为我们只是去到一个更大平台,寻找和自己身心契合的人呀。
虽然约会总是来得快也去的快,但是它除了成为广大单身男性女性择偶的手段,Online dating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认识新的人,聊点闲话,一起去看个展,这个世界上需要点陌生的东西来营造慢的节奏,而有些人就是注定只是陪伴我们那么一小段时间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人是抱着约P的心态去使用约会软件的,成人世界没有谁骗谁,说到底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双向选择,而对于那些骗炮的渣男,呵呵,你慢走。
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但更需要有能力保护自己,当你拥有辨别的能力,我相信约会软件只会伤你的心,不会伤你的身。那使用与否,就是姜太公的鱼儿是否愿意上钩的问题啦。
#约会是恋爱前的试炼
很多人已经相处的非常像是恋爱了,但是他们依旧在遇见朋友的时候,介绍对方为「朋友」而不是「恋人」。
因为年纪越大我们越难真的迈入到一段关系中,所谓commitment issue,这不是借口也不是不愿意负责任,只是希望可以让自己在约会中再确定一点再确定一点点。
经历过越多的失望和起起伏伏,越不敢轻易妥协。在恋爱前可以有个长一点的约会时间段,让彼此更了解,更敞开心扉去认识彼此,而不是用一种关系和模式绑定彼此,我觉得其实这样很科学。
恋爱是结果。
不是目的。
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恋爱是两颗心决定牵绊的结果,不是男女追逐射猎的成果,所以约会实则是个很让人舒服的相处方式,以诚信为本。
我会觉得大家应该多尝试一下约会作为铺垫的相处关系,这样也不会轻易的发生都已经是男女朋友了,却在几周之后才发现两人并不适合的困惑和悲伤。
Hi,这周你约会了吗?
撰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Gir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