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

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主持,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肖远企出席,住房城乡建设部、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全国24家主要银行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部门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稳定,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强调,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

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完)

————————————————————————————

让我尝试给你解读一下这份东西,这个解读放在专业标准而言就显得联想太过于丰富了,但政策研究就是需要想象力。找五个关键词,姑妄言之。

关键词,排名第五 法治化、市场化

拯救信用的关键,是平衡保民生和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开发投资和这两个目标相比不值一提)。同样的钱到底是用来还债还是用来建房子?

有些企业家过分强调保交付,并把保交付故意和不还钱对应起来,一面说自己还有许多土地总是够还的,一面又故意拖延时间。

一个过分精巧的系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金融体系的根基是信用,信用最本质的几个字,就是不做假账,有法可依,欠债还钱。

法治化,让我想到,就不应该是按闹分配,不应该是把债权人当成工具人。至少不应该是还有利用价值的经营性债务就还了,没有利用价值的经营性债务就没了。当然,债权人自然也需要承担投资决策所带来的损失,不等于有刚兑。

市场化,让我想到,信用风险化解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市场,不是把整个信用体系都置于完全管控的价格体系之下。

关键词 排名第四 准确把握和执行好

准确把握和执行好,在公文语境里有是特殊涵义的,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说法。这意味着要防止走样,防止打折,防止过分,既不能左也不能右的意思。

要强调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意思就是之前在把握和执行方面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要结合现实,去看看到底以前是执行程度打折了,还是执行力度不够。

持续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深化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大家体会一下区别(这是不同阶段的不同动词)。

比起持续加强,深化,准确把握和执行,反映了一种更加中庸的态度,意味着在前期持续加强和深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东西。更何况,在文章的前面还有“稳妥实施”几个字,求稳的意味十足。

为什么不能写更明白一点呢?写更明白,过犹不及。现在市场各主体高度敏感,有些人又会解读会吹响房价上涨的号角。

为什么不能直接写希望房价不涨不跌呢?如果你写希望房价不涨不跌,那房价肯定就涨了,大家只会看到房价不跌。

为什么不能直接写希望房价不涨呢?如果你这么写,房价就肯定跌了,而且会暴跌。

所以央妈真的不容易。

关键词 排名第三 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确实有朋友和我讨论,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不是说要保交付,甚至要推广现房销售。

我对这个观点不是太认可,因为我们还是要看语境。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却毕竟是央行为主体的全新提法。预售制本身不是央行管理的内容。

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央行和房地产相关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按揭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合法权益,主要是可以理解为正常刚需按揭款的投放,也可以加上打击消费贷等。

关键词 排名第二 连续稳定

其实连续稳定,至少在意图上说明,托底是避免系统性风险,托,观察,再拖托,再观察的做法。

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基本面一泻千里,但如果手段一步到位,社会没有共识。而且,决策者也担心矫枉过正。当然我个人觉得,下决心的时刻应该更早一点,问题是你还是要考虑权责和社会共识的问题。

政策很难在供给侧展开,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仍然是要讲的,意思就是压房地产信贷本来没错,压房地产信贷造成个别公司信用风险暴露的底层根源是这些公司本身经营不善。虽然这种做法因为政策的叠加可能给系统带来风险,且必须格外留意这种风险,但这又不意味着可以轻易谈论房价的弹性。(销售恢复的弹性还是可以谈的)要救助的是金融系统,不是房地产企业。

关键词 排名第一 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第一段写了很关键的信息,就是不仅金融口的人来了,住建部也来了。我们都知道房地产的资金流,有一半金融口没法监管,比如金融口没法定预售监管政策,没法定限跌政策,这些东西和其它一些政策叠加碰撞,可能加剧风险。

还有24家银行的主要同志参加,这就基本等于能够摸清核心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风险的前提是了解风险,监测风险摸底情况本身就是最好的防风险。

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关键节点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一旦抓住这个问题,风险就能化解掉许多。

总而言之,问题的化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危机扩散阶段过去,应该不需要太久,也许是国庆节后,也许是10月中旬,看怎么划线。我们不可能指望用雷霆手段,扭转周期去救,但至少可以确认有人在关注,在重视。我从来都不担心决策者对市场的洞察,因为他们掌握了远胜过市场所有主体的信息,也拥有极为丰富的工具。本来,我确实担心决策者权责划分过于分散,社会又缺乏共识,而基本面又因为信息快速传播而螺旋演进,但会议本身已经是风险可控的信号。虽然房地产的长期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土地财政之外并没有一种替代性方案,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里也没有合适的定海神针,但短期十分巨大的地产金融风险敞口正在逐渐缩小。

以上,纯粹凭借自己对新闻稿的一些经验积累,讲点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次比较正面,就不用那么隐晦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