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经济复苏的往往是“低基数效应”,大体含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潜在的运行轨迹,在遇到突发性干扰因素后,投资、消费、生产和出口等各部门受到重大抑制,经济急速下滑。
等这些干扰因素消失后不及预期,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成为主流,之前被压抑的局面消费迎来报复性反弹;之前被干扰的企业投资迅速恢复,供应链运行再度通畅,出口订单迅速回流,出现了暴涨。
以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为例,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下降了6.9%,创下了最近数十年来的最低谷。但疫情防控很快见到了成效,国民经济各部门迅速反弹,复苏成为主旋律。
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暴涨了18.7%,与上年同期的下降6.9%抵消后,两年平均增长水平接近6%。这就是强势复苏,低基数效应犹如一个跷跷板不及预期,压抑后“就是直线上涨”。
小提示:2020年一季度下降6.9%,2021年一季度暴涨18.7%,都是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数据;一开始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是2020年一季度下降6.8%,2021年一季度大涨18.3%。
即便按照初值计算,两年平均水平也达到了5.6%左右,属于正常复苏。表明我国经济在遭遇重大干扰因素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疗伤”,自身的发展韧性强大,很快回归原有发展轨迹。
那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属于何种复苏形势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需要国家统计局给我们正式揭晓。但在最终成绩公布之前,我们可以从消费、投资、进出口、工业产能利用率等其他宏观数据中“窥测一二”,目前主流看法是:
我国经济在2022年第二季度有望实现6.5%到7%之间的增长。其中,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给出的预估数值是6.5%,部分证券研究团队预估为6.7%,社科院等机构预计是增长7%左右。
去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仅同比上涨0.4%。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如果在6.5%到7%之间,那两年平均增长率将在3.5%到3.7%之间。与2021年第一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复苏势头相比。
这显然属于“弱复苏”。这一方面是全球经济整体趋缓,外部需求没有2021年那么强势;另一方面则是居民消费反弹力度偏弱,失业率较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需加强。
下半年得努力,确保未来两年经济增速不跌至4%区间
在2022年较低的基数影响下,在全面放开带来的消费、投资等趋于回暖激励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不可能低于5%。但这并非是超预期发展,还需考虑“低基数跷板”消失后,未来两年该咋办。
总不能真的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一些外国机构预测的那样“下滑至4%区间”吧。这绝不是我国经济在未来几年的真实发展潜能,中国正处于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关键时期。
没有量的增长,一切都是空话。坚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质”的时候,还得有“量”。必须做好“质与量”的统筹,今年下半年得努努力,尽可能弥合增长缺口。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