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瀛璐
上尊号之风起自何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大概有这几种说法,一是秦始皇自称“皇帝”,二是汉哀帝自封“陈胜刘太平皇帝”,三是北周宣帝宇文赟自称“天元皇帝”,四是开始于唐代。倒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形成了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便是自秦始皇发明“皇帝”,是为广义上的尊号之始,而直至唐代才形成了持续的、制度性的上尊号行为。
早在谥之前,号作为对当权者的称呼,标示等级,维持秩序。“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潜夫论·志士姓》)并被附会上表明功德、号令群臣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秦始皇略作思考,大笔一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至此成为君王定号。此后千年,“皇帝”一词的“职称”形象深入人心。从广义上来讲,“皇帝”开了以天子为尊的先河,正如宋代王明清云:“古之尊称,曰皇,曰帝,曰王。自秦并天下,始兼皇帝之尊,穷宠极崇,度越前载,后虽有作,亦无加焉。”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
但随着皇权的日益集中,“皇帝”一词似乎并不能满足帝王们的膨胀欲,于是开始在形容“皇帝”上动脑筋,以图狂拽酷炫。尊号得以“自立门户”的标准大抵就是要符合前文所说的连续性和制度性,从这一点上看,汉哀帝和北周宣帝说都站不住脚。
比如汉哀帝号称“陈胜刘太平皇帝”,实为受夏贺良等人怂恿改元易号以转国运,确实在“皇帝”前第一次加上了修饰语,意为向往圣王之道、太平之治,但却不见明确的“尊号”说,且施行了不到两个月就被取消。在汉哀帝之后,包括东汉诸帝,均未出现类似行为,一个师出无名的个案,也就无法大成气候。再如隋文帝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21岁便禅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将住处改为“天台”,行为残暴,举止怪异,这种难得一见的脑回路被称为“穷南山之简,未足书其过。尽东观之笔,不能记其罪。”(《周书·宣帝纪》)自封不算尊,臣民奉才算尊,宣帝一说也就无以为效了。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