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雷学生速写—笔译与本地化管理项目
蒙特雷学院全球闻名的口笔译项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人才,其中人数最多的项目中文组更是人才济济。这次我们特别访问到了蒙特雷学院笔译与本地化管理项目的毕业生Ray来与我们分享他在蒙特雷学院的经验!
问: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蒙特雷学院最有收获的学习经验?
答:我认为在蒙特雷学院可以真正的体会到全球化的观点!我在学校的两年学到的不只是笔译和本地化管理,我还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学生的背景非常多元,教授的思想也非常开放。
问:你最喜欢蒙特雷学院校园环境的那些角落?
答:我特别喜欢午餐和晚餐时间后的Samson学生中心!特别是用餐时间,不同项目的学生经常在Samson学生中心进行小组讨论。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凸显了蒙特雷学院的多元化。有趣的是,我毕业之后租的第一套公寓也叫做Samson。
问:你觉得蒙特雷学院在未来就业市场上对你有什么帮助?
答:我个人觉得比起学校学到的知识,蒙特雷学院的校友团在就业市场上起了更大的作用。我并不是说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举例来说,翻译训练还是很有用的。但是就业市场的需求日新月异,所以我建议即使在毕业之后还是要不断地充实新知来赶上市场的脚步。
问:你觉得蒙特雷学院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蒙特雷学院的校友团非常壮大,资讯也非常开放。我觉得蒙特雷学院提供了非常严谨的学习环境,学院的学生能够学到非常多珍贵的技能。这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加上开放的胸襟,蒙特雷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占了很大的优势。
问:你在蒙特雷学院最难忘的经验是?
答: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因为我有很多难忘的经验(笑)。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的话,我在蒙特雷学院认识了我的太太。其实我毕业的时候她才刚被录取呢(笑)。
蒙特雷学生速写—口笔译项目
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全球闻名的口笔译项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人才,其中人数最多的项目中文组更是人才济济。这次我们特别访问到了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口笔译项目的中文组二年级研究生何杉,与我们分享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问: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最有收获的学习经验?
答:与同学一起进行口译练习非常重要,是每天必修的功课。虽然很辛苦但是是唯一进步的方法!
问:你最喜欢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校园环境的那些角落?
答:我特别喜欢Samson学生中心对面的安静阅读区,那里的沙发特别舒服,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习事半功倍。
问:你觉得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在未来就业市场上对你有什么帮助?
答:因为是口笔译项目,所以口译和笔译的技能是非常扎实的。此外,我也学到了作为一个专业口译员和笔译者作序的专业素养,并且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事。
问:你觉得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学生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在口译、笔译、和本地化的就业市场上,学院也提供了最新的资讯。
问:你在蒙特雷学院最难忘的经验是?
答:与口译组的同学一起到蒙特雷的历史古迹和卡梅尔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口译的实地练习。
(采访:Ringo Li)
我在蒙特雷读同传
by Jason Huang
本科时我在北京科技大学学习采矿专业。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是两条:要不做矿工,要不继续留在学校念研究生。
对于我来说,这两条路看起来都像是夕阳行业。特别是留在北科大读采矿,觉得完全就是浪费自己的青春。于是我决定,大学毕业要不直接工作,要不去别的学校读别的专业。
大二的时候修了英语双学位,认识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小伙伴,大家都有想出国留学的梦想,慢慢地就被潜移默化想去外国看看。英语专业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她是前国家领导人的同声传译员,受到她的影响特别多,于是就决定读口译或者是做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
没有一个特别的契机使我决定申请美国,而是通过不断的对比和认真的研究才渐渐地敲定自己想去的学校。申请美国这件艰辛的事情必须要有情怀支撑,如果没有英语系主任日复一日的洗脑,自己的留学梦很可能会夭折。
申请从定了目标开始就准备了,因为学校要求的是超强的英语能力与一定的翻译基础。一个纯工科生能有什么用?因此必须要很早开始就要准备,为了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y dream school. 正式的申请是一月初,因为当时截止日期是一月31号,简历、申请书、推荐信、奖学金申请表等paper work按部就班。然后就是入学考试,叫EDT,也是筛选学生的最大标准。考试特别难,是最特别的事件,也是申请过程中最难的坎。
申请过程最大的困难首当蒙特雷的入学考试。
名字叫Early Diagnostic Test, 简称EDT。主要考查中文和英语的基本水平,中英口笔互译的基本水平,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由于不知道标准是什么,题目给的比较泛,再加上这个考试一共有10个项目要提交,所以整个人几乎是处于崩溃状态。这还不止,雪上加霜的是当时是一月中旬,一月末的时候也是各个大学组织期末考的时间点,同学们都在紧张的进行期末考的备考,我却一点心思都没有。
心理上的压力更是巨大,因为不知道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和你竞争这30个席位,他们的水平如何。这三个因素加起来,使得我连续一周都睡不着,反正就躺在床上听着舍友的呼噜声辗转反侧。最后的结果是EDT过了,期末考试挂了一科(直接把积点拉低了0.1),终于都可以睡个觉了。
困难摆在面前,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因为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当时用阿Q精神来鼓励自己:If you think EDT is hard, it’s because it is hard. 文章一篇一篇写,音频一个一个录。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就听一首歌。至于为什么只听一首,那是因为EDT完成时间是有限制的!
对于想申请的同学我有两个建议。
a. 条件没达到,或者家庭条件不够好的不要申请。如果中文和英语基础不够,即使可能水过几个笔记或者口译任务,都不要轻易申请。申请的时候要150刀不说,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做EDT也是不值得,再者千辛万苦等了两三月等来了一封拒信心情更是低到冰点。还不如利用这一千块人民币和三四个月的等待时间来好好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以及基础的翻译水平。另外蒙特雷可能把考不上口译/笔译的同学调去本地化管理或者其他学院。当然这些专业也非常好,但是价格都是一样很贵,不感兴趣的话去了以后浪费时间就得不偿失,在美国一年至少二十万的开销还是要为父母想想。
b. 做EDT一定要保持一个好心情。EDT不是说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毕竟这个考试要我们做十个题目,一共要上传十个文件,放松心情有条不紊地做是最好的选择。一开始就在担心究竟能不能完成这么多的任务,到头来一天过去了一个也没完成,那就得不偿失了。另外,虽然EDT需要计时,但是看完题目之后不会说立刻就计时,我们可以在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慢慢思考,知道认为可以做了才做。所以思考时间理论上是无限长,但做题时间每题只有1小时。
申请中给我帮助特别多的人没有,但是从想申请到真的有能力申请这两年多里面有三位北科大的老师对我帮助很大:白秋梅, Mark Buck, Alistair Catterall.
白秋梅对我的帮助肯定是没得说,从第一次我向她说我想考蒙特雷高翻的时候起,她就不断地鼓励我。有一些简单的口译会议也是她推荐给我,要不然我真的没有任何经验。学习翻译中不懂的问题她也是有问必答,虽然她真的很忙。她是其中一个给我写推荐信的老师。
两位外教则是主要帮助我提高英语水平。Alistair在双学位的时候教我们Journalism,从那时候起我才真的每天坚持读报刊杂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英文输出(口语和写作)是有多么的中式表达。那些经典的写作技巧:每一个动词都务必要准确适用,能用一个词的不要用两个词,写作要从正反两面来写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慢慢种下了我的心底。至于学习西方文化最基础的东西,包括Greek/Roman Mythology, The Bible, Western Philosophy等等,都是由剑桥历史系教授MarkBuck来灌输到我心中。当时我自己觉得没有英语系的同学学得扎实,硬是把他每年都开的核心课程听了两三遍。他也给我改正了很多口语中容易犯的错误,例如”advices“和”suggest sb. to do sth.”这两个经典的错误我至今还记得他语重心长给我说的情景。
蒙特雷有一个严格的挑选机制,也就是来了以后有20人,一年以后淘汰近一半。这种致命的消息来之前并没有发布。所以,即使考上了蒙特雷,也只是在上同传预科。来了一个月,生物钟从早上9点起晚上12点睡,变成早上8点半起晚上2点睡,我说剩下的时间都在学习你们信么?反正我是信了。
每当半夜两点上床睡觉的时候,都不希望睡着,因为眼睛一闭一睁,一天的练习都白做的,又要开始新一天的练习。每当我看见一位同学用憔悴的眼神对另一位同学说:“哎呀你今天看起来挺憔悴啊”,我就深深的感觉到这个学位的恶意。老师总是说,你们啊,不要用太难的材料来练习,这样不好,会打击自信,失去信心的。然后就发一篇某经济学家的讲话稿说,来,看10分钟马上视译出来。我还没出去的时候,我说在外面要认真读书,我的朋友们都说,谁信,你肯定在外面喝酒泡妞到处旅游,然后我就说,不是的,我是去读书的!心里想:太好了我可以到美国喝酒泡妞到处旅游了。然后…..真的在认真读书了….
我跟随国际关系专业的大队去了秘鲁,秘鲁网络非常差,于是我们一帮人去了秘鲁网吧查看成绩。一群南美洲人看着我们这群皮肤白皙白皙的人走了进来气氛瞬间尴尬了很多。我们自己也有点儿紧张,毕竟要出成绩了,考不好怎么办?
在一片西班牙语和克丘亚语的喧闹声中,我终于查到了第一个学期的成绩:4A1B。虽说成绩不算完美,虽说拿一个B-以下的成绩就会被劝退,但是我觉得这一个学期扔进去的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白费,差点儿眼泪都流出来了。
爸爸妈妈两个人已经退休,靠他们的继续来供我读书,我自己打了一些工做了几个会挣了几个钱勉强维持在美国的开销,如果拿了不好的成绩真先不说对不起自己,至少对不起父母。但现在拿了四个A,什么都值得了。不过看看同学,拿A+的也有不少,所以还是暗暗告诉自己,还可以再努力一点。
在蒙特雷的学习与在北外高翻有何不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by:文浮光影
MIIS和北外高翻最大的不同
——different vibes
给你举两个场景:
场景一:冬日的北京,似乎北外校园内的猫儿们都懒得在院子里,觅不见踪迹。周日晚上九点三十分,高翻自习室灯火通明。教室走廊外排满了水壶。从资料室翻录的练习带碰的一声转到了尽头,我摘下耳机,舒了口气,新开用的口译笔记本就剩下了几页。我抬起头,看看周围几乎没有空座的练习箱,耳中传来一串串熟悉而又陌生声音。熟悉,因为都是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当然熟悉;而陌生,因为大家进入专业的工作状态,再熟悉的声音也变得有些陌生。前排二年级同传班的学姐长久锤炼出地出神入化的技巧完全感染了我这个在场的听众,沉稳流畅、清晰悦耳、层次清楚、用词地道(她毕业时考入了商务部外事司)。这时,我的同班同学突然拍了我一下肩膀。“嗨,今天的练习练得怎样了?”我们俩对了一下口译笔记,会心地笑了笑。那个同学随后回到座位,戴上了耳机。而我转过身,把磁带又倒到了开始的位置,头掩在口译箱中,play……
场景二:初夏的蒙特雷,却像往常一样令MIIS校园弥漫着丝丝恬静,街上稀疏的人影。周六上午九点三十分。校园的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门口走廊人头攒动。口译箱中有中、法、德、西、日、韩的口译学生。而讲坛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用韩语悉数着国际的风云变幻。我头上的耳机虚掩着,手中的笔记像是在记录着不规则的“摩斯密码”,停停记记。实际上,我在监听中文组的口译员。当精彩的译文透过耳机时,我不禁回头,向译员箱的同学竖起大拇指,以作鼓励;当遇到晦涩难懂的译文或出现疏漏时,我毫不马虎地记录了下来。当转到法语台时,我察觉耳机中的声音有些发闷,甚至有喘息声,于是我写下纸条Vous êtes trop près du microphone!(离话筒太近了),传到了口译箱中。当看到纸条,那个法语译员熟练地调整了话筒的位置。这周,作为口译实践课(Interpretation Practicum)的Chief Interpreter,我虽然不需要在译员箱中工作,可是会前安排联络讲者译员、会中监听与协调、会后收集分析听众反馈等,让我每分每秒都融入到翻译流程的管理中,和译员们共同进退。当讲者话筒的红灯灭掉的时候,最后一位译员将接力(Relay)的译文透过现场直播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我摘下耳机,done…
最大的收获:两种不同的学习氛围,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视角。尽情地让各种“不同”融合、碰撞;无论你是欣然接受、是断然反对、是默许不语,是有所保留,哪怕只是旁观,也会有所启发,让自己变得更睿智、从容、丰富。
如果你想留学蒙特雷或其他海外高翻,可以关注我们推出的系统辅导方案: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