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报警_自报家门_家门报警器

吴祖光先生

对于京戏里面某些个别的表现方法,同志们有过一些不同的意见。记得周扬同志曾经说过他不喜欢京戏里“自报家门”的办法,不如用两人见面互呼姓名来表达的好。“自报家门”不是戏曲中主要的部分,但即使如此,我以为京戏中“自报家门”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我以为京戏中高明的地方也表现在这些不重要的部分。

“自报家门”除了向观众交待剧情、了解人物外,还有很强的音乐性。像京剧中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的出场引子,定场诗,自报名姓和叙述事件的长段白口,都是声调铿锵,非常优美的。苏联戏剧专家曾经提过意见,说戏剧中的好人坏人,应该使人在看完以后才知道,而京戏中的正反面人物在一出台时就从脸谱上看出来了;不仅如此,演员还把自己的名字对观众说出来。关于这,我同意老舍先生的说法,苏联专家还不了解我们的戏。传统节目里的人物以及故事,观众早就是熟悉了的。并不因为曹操画了白脸才知道他是坏人。像《捉放曹》、《八大锤》这些戏,观众看过何止几十百次。不仅熟悉故事,甚至自己会演会唱。观众主要是来欣赏表演,欣赏歌唱。

关于“自报家门”还有一点意见,马彦祥同志写过一篇《评演出》的文章,登在今年四月号的《戏剧报》上,他夸奖剧中废除报名的办法。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这里引一段马彦祥同志的原文:

……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另一表现是在编剧技巧上尽量废除了戏曲剧本中的一些牢不可破的因袭手法。最显著的是全剧中没有一个人物“报名”,必要时,作者采用数板式唱词来代替报名,例如孙新上场时念:喜拳棒,爱交往,谁人不知俺孙二郎”;顾大嫂上场时念:“……有人不认得顾大嫂,没人不知道母大虫”;孙立上场时唱:“……英雄好汉相结纳,谁人不知孙提辖。”

这里面用了“谁人不知”,“没人不知道”等等来代替京戏常用的“自报家门”。我觉得这实在是“宽道不走走窄道”,因为它并不能适用于京戏中每一个出场的人。对于大家所熟知的“水浒英雄”孙新、孙立、顾大嫂等人出场时来一个“谁人不知”是可以的。如果在《鸿鸾禧》中金玉奴出场时也来一句“谁人不知我金玉奴”便不对头了。假如是新的创作,观众不认识的人便更不能这样处理。而且三个人物用了同一的“谁人不知”的手法更足以说明这条道路之窄而又窄。其实它与“自报家门”又有什么分别?“曹兵百万皆丧胆,谁人不知赵子龙?”这本是京戏里的老办法,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另一表现的赞美”,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戏剧报》1954-12

“吴祖光在中国剧协戏改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

标题为编者所加

家门报警器_自报家门_家门报警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