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生化市场内卷严重,其根本原因就一条——没有增量。

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因素就很多了,比如:

1、疫情防控导致常规检测数量大幅下降;

2、技术成熟,各厂家产品严重同质化;

3、其它方法学平台对生化检测的替代;

4、医保控费和集采。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苦再难,生化诊断市场的体量依然在200亿左右,该赛道依然汇聚了为数众多的玩家和从业人员。从我个人经历而言,进入IVD原料行业最先接触的也是生化领域。所以,从现实的情况和个人的认知及情感来讲,我认为生化赛道的故事还远未结束,至少还有诸多悬念等待时间、等待整个行业去解答。

生化玩家的数量会减少吗?

由于技术成熟,OEM极度泛滥,入局门槛低,生化赛道的生产厂家数量特别多。因此,在内卷大趋势下,大多数人都认为行业会大洗牌,一些实力不济的中小厂家很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虽然业绩下滑的玩家不少,绝大部分的生化试剂厂家依然基本盘牢固,无非勒紧裤腰带而已,日子照样过。反而有一批新的玩家,我最近听闻的就有五六家,正在入局生化赛道,最有名当然是新闻报道的圣湘。

如此,未来生化玩家的数量很可能不降反增,至少也是稳定在目前的水平。这足以说明,相比其它行业,生化诊断还是有肉吃的,至少有汤喝。

集采是福是祸?

一开始,大家对集采都是闻之色变;现在看来,对某些玩家而言,集采反而是机遇。安徽的发光试剂集采后,国产品牌的份额就得到提升。已经开启的生化试剂集采,对试剂厂家究竟是福是祸呢?

个人认为,当下集采的范围和降价幅度(假设与安徽集采降幅在同一水平),对国内厂家特别是有实力的大厂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一些中小厂家即便错过集采,比如这次的肝生化,说不定反而能丢掉包袱,聚焦于其它利润更高的项目。

生化试剂核心原料的国产化还有无机会实现?

生化试剂核心原料的国产化比例是很低的。对于未来的前景我也曾多次表达比较悲观的看法。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时间的错位,即国内生化原料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生化试剂的国产化,并且生化赛道过快地沦为一片红海。

换言之,生化试剂目前超过80%的国产化率是建立在Roche,Toyobo,AsahiKasei,JSR,BBI等进口品牌的成熟原料基础之上。由此,实事求是的讲,这些进口生化原料的价格是合适的,是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而非虚高的,不然生化试剂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国产化比例?

现在,国产生化原料想要大规模替代进口,产品质量能否媲美进口还不好说,但已经能肯定的是,产品价格相比进口并不会有成倍的降幅,正常来讲只能便宜20%~30%。这个幅度跟试剂厂家的期望值差得挺多的。国产生化原料所遭遇的这个困境像极了芯片。

国产高端芯片现在是以举国之力在扶持,从来没听说要把国产高端芯片做成白菜价吧?我想,国产生化原料也是一样,要靠有志之士一同去推进,而它的目标一定不是白菜价。

热点视频推荐

注意啦

注意啦

这里是中国最大IVD从业者联盟,人数近20000人,扫码加入你可以得到:

1、最多的行业人脉。2、随便发个帖子就有过千的浏览量。3、最快速的业绩增长。4、最高效的行业资源对接。5、你想要的都有!

瘦死骆驼比马壮_瘦死的骆驼比马大_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骂人的吗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