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僧诗僧_僧_僧怎么读

村民的身份证上确实都是姓。

情僧诗僧_僧怎么读_僧

天竺岩

《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共有500多个姓氏。那么,《百家姓》里有“僧”姓吗?没有!但是漳州市长泰县有一个小村落,村民全部姓“僧”,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竺岩社是长泰县枋洋镇赤岭村下的一个小自然村,位于长泰与安溪交界处的深山里,村名因天竺岩古寺而得名。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天竺岩在善化里,唐显庆四年(659年)道人陈正友建。善化里即今天的枋洋镇一带,天竺岩寺为唐显庆四年(659年)建,比唐代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府还早27年,比五代南唐955年建置长泰县还早296年。怪不得,当地一直有“先有天竺岩,后有长泰县”的说法。

历经1300多年风雨的天竺岩,虽几番修葺,但基本保持唐代风貌。199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山而建的天竺岩,庙宇不大,很是古朴,为一座方形的建筑,只有前后两进,前为门厅,后为正殿,正殿比门厅高,落差约2米,天井两旁分别建有九级石阶连通前厅与正殿。梁柱粗大,少有装饰性图雕,整体建筑朴实、庄重,寺内供着观音菩萨、神农等像。绕了天竺岩一圈,并没发现有僧侣。问了寺里进香的村民,村民笑而不答。

“听说古代天竺岩寺都有住僧侣,一直到清朝。”枋洋镇赤岭村村主任黄聪建说,现在天竺岩自然村共有村民100多名,除了嫁进来的媳妇外,全部村民都姓“僧”。

村民为什么姓“僧”?黄聪建说,因为天竺岩村民的祖上就是天竺岩寺的和尚,后来就地还俗娶亲,子孙都改姓“僧”。

黄聪建的说法在《长泰县志》里得到了印证。据《长泰县志》记载:“本县姓氏除僧姓外,均是由外地迁徙到长泰的。清代,天竺岩寺主持梁连顺还俗娶妻,繁衍子孙,其后裔以僧为姓。”

而在漳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撰出版的《漳州姓氏》里,则有进一步详细记载:“僧姓是与佛教有关的姓氏。唐显庆四年(659年),长泰县善化里的凤凰山修建了天竺岩,香火旺盛。沿至清朝光绪年间,因兵燹匪患,民不聊生,天竺岩香火随之衰落。于是,善化里枋洋的八姓族长协商,在寺庙附近建立村庄,同意主持梁连顺还俗成亲,繁衍后代,而后,梁连顺的后裔取‘僧’为姓。长泰县僧姓家族已传衍百余年,分布在枋洋镇赤岭村的天竺岩社。”

“僧人还俗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时需经附近村庄族长的商议及官府的同意。”黄聪建说,这些僧姓村民围着寺庙建村而居,发展到现在,已传了十多代了。

“你们看,我们的身份证,真的就是写姓‘僧’的。”在走访中,许多村民向记者出示了自己的二代身份证,果然都是姓“僧”,而且对于祖上及姓氏的来源故事,均津津乐道。

天竺岩地处高山,和安溪接壤,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村民主要以种植茶叶为生。围绕着天竺岩寺,村民们每天上山种茶,采了茶后铺到天竺岩寺的庙广场晾晒、制作。这几年,许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平时只有老人小孩留在村里。

天竺岩村虽处深山,村里人口也不多,但重视教育,几年来陆续有一些年轻人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高峡出平湖,山脚下的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已建成,水库水位达172米高程。该工程为福建近十年来第一个获国家批准的大型水库项目,是厦门的第二大水源。站在天竺岩的村口,就可以远眺枋洋水库的无限风光。

据悉,当地政府现已有意利用千年天竺岩古寺、独特的“僧”姓文化及山脚下的枋洋水库开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